第200章 六部会议
御书房內,大胤六部的大佬分两班坐著。
有的眼观鼻鼻观心,如老僧入定;
有的眼神焦急,不时朝外张望;
有的喝了一口茶,然后焦躁不安站起来,到了御书房门口走了几步,看到侍立在门口呆若木鸡且如哑巴一般的小太监,哼了一声,无奈走了回去。
也有人面无表情,稳如泰山一般,悠閒喝著茶。
他们六人,便是大胤帝国的六部尚书。
吏部尚书陆秉均,礼部尚书苏哲言,户部尚书崔开济,刑部尚书冷辛,工部尚书石开泰以及兵部尚书杨定国。
因为范南的事情,兵部尚书李道受到牵连,告老还乡。
杨定国原为江南道节度使,平定江南叛乱有功,受李道推荐,直接提拔当了兵部尚书。
六部尚书,同时也是大胤的內阁成员。
而户部尚书崔开济便是內阁首辅,接下来就是吏部、礼部、工部、刑部这样內阁成员排序。
杨定国刚升为兵部尚书,论资排辈,只能末位。
“曹公公,我们都等了一个时辰了,陛下到底上哪里去了?”
终於,工部尚书石开泰坐不住了,他猛然起身走到御书房门口,对著门口站著的掌印监总管曹淳风怒声道。
“石大人,陛下只让老奴安排几位大人这这里等,並没有说其他的。”
曹淳风淡淡道,“您还是耐心等等吧!”
“你是陛下身边的掌印太监,怎么会不知道陛下去了哪里呢?”石开泰没好气说道。
他跟这位曹公公就有些不对付。
“开泰兄,你都是內阁的人了,身系大胤重大政事,怎么还这么脾气暴躁呢?”
见石开泰要跟曹公公吼起来,崔开济出声把他叫了回来。
“首辅大人,要是陛下一直不来,我们难道就一直等吗?”石开泰摇头嘆气道。
“陛下肯定有其他事情,我们再耐心等等吧!”冷辛也劝道。
石开泰也就是发发牢骚,真要是让他等上三天三夜,他也只能等。
“石卿,你这是在做什么,来回走动的?”
就在这时候,门外传来一声淡淡且苍老的声音。
“陛下!”
101看书1?1???.???全手打无错站
闭目养神的陆秉均如同触电一般从椅子上弹起来,其他几个尚书也纷纷站起身来,一起行礼。
石开泰没想到自己嘀咕被皇帝抓了个正著,他尷尬站在一旁,行礼比其他几人慢了半拍。
“让眾卿久等了,都坐下吧!”
永昌帝迈著龙行虎步走了进来,强大的气场给御书房內的所有人一股压迫感。
六人哪里敢先坐。
虽然大胤的文臣与君王没有跪拜之礼,但基本的君臣礼节还是有的。
等永昌帝坐下去之后,六人才依次坐了下来。
“陛下...”
崔开济作为首辅,自然第一个开口。
“眾卿,朕想先让你们说说西北和蔚州的战事。”
哪知永昌帝先打断了崔开济的说话。
崔开济要说什么,永昌帝一门清。
现在已经是五月,到了六月便是上半年赋税收上来的时候。
这些税银,一个个都盯著呢!
吏部给官员发薪,工部要修水利,礼部要祭祀,就连刑部也要。
各部到处要钱,现在战事连连,兵部更是钱如流水。
而內廷这边,永昌帝一个宫殿年久失修,也想要从税银里拿一部分来修葺。
每每到了半年和年底的时候,就是大胤的蛋糕在权力最高层怎么分配的过程。
现在六部尚书来找永昌帝,便是赶紧谈论税银安排的问题。
一个个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早已饿得两眼发昏。
可是,永昌帝突然先发制人,封住崔开济接下来要说的话,主动提出討论西北和蔚州战事,这让眾人有些诧异。
“陛下,西北的叛军不是已经让李成化將军去平叛了吗?”
“西北叛军虽然人多,却是一群乌合之眾,不足为虑。”
“田遵和裴伦两人失利,都是轻敌大意导致,现在不宜治罪,等李將军平定之后,再治他们两人的罪!”
崔开济赶紧將这个事情说完说全,突然转头问向杨定国,“杨大人,是不是这样子呢?”
杨定国没想到崔开济將一个烫手山芋拋给他。
內阁为官,如履薄冰,但凡说错一句话,就会陷入万劫不復境地。
哪里像他在江南道当节度使那样快活。
“陛下,首辅大人,卑职也是刚刚来兵部,千头万绪,还在梳理之中,有劳诸位同僚了。”
杨定国虽然是內阁新手,但並不代表他没有官场经验。
在地方摸爬滚打多年,早就练就一身金钟罩铁布衫,说话滴水不漏。
“那可不行啊,陛下现在就问西北的战事,你兵部必须將责任担起来,不能让我这个做首辅的事事躬亲吧!”崔开济淡淡一笑,画风一转,立马开喷。
前不久为了李成化三万出征將士的军餉,两人就红过脖子。
李成化居然找陛下施压,让户部吐出银子来发军餉。
兵部的事情,搞得是户部故意刁难似的。
“崔卿,杨卿,你们说到哪里去了?朕只让你们分析一下西北的战事。”
“朕刚才在城头想了好久,內有叛军作乱,外有韃子寇边,大胤何时才能安寧?”
永昌帝听不到他想要的话,皱起了眉头。
崔开济一眾互相对视一阵,他们也是摸不著头脑。
陛下要他们说西北战事,虽然崔开济和杨定国在爭吵,可他们说的的確是西北战事,並没有什么不对劲。
也不知道皇帝到底想听什么话。
叛军那边的事情能有什么好说的?
六个人顿时沉默了。
见大家都皱著眉头一副憋大条的样子,永昌帝直接点名:“杨卿,你在江南道平定了太湖叛乱,朕在对西北这事反思,你应该清楚吧!”
杨定国眼睛一亮,问道:“陛下,莫非您在反思,为何叛军能从一州之地数月时间便席捲半个关內道?为何田遵与裴伦的兵马先后失利?”
崔开济等其他闻言大惊,隨即纷纷噤若寒蝉,低头不语。
叛军如此势大,你当皇帝的难道没一点逼数?
西北去年蝗灾乾旱,颗粒无收。
朝廷为削减开支,还要將夏州的驛站全部撤销。
失业下岗的李金刚,哪里甘心就这样没了铁饭碗,召集被裁掉的驛卒,反了!
而田遵的兵马,少经战事,明明有三万定额驻军的关內道,竟然只有一万不到的士卒。
军队官员上下都贪污,压榨下属,中饱私囊。
这样的军队,能打得好仗才怪!
有的眼观鼻鼻观心,如老僧入定;
有的眼神焦急,不时朝外张望;
有的喝了一口茶,然后焦躁不安站起来,到了御书房门口走了几步,看到侍立在门口呆若木鸡且如哑巴一般的小太监,哼了一声,无奈走了回去。
也有人面无表情,稳如泰山一般,悠閒喝著茶。
他们六人,便是大胤帝国的六部尚书。
吏部尚书陆秉均,礼部尚书苏哲言,户部尚书崔开济,刑部尚书冷辛,工部尚书石开泰以及兵部尚书杨定国。
因为范南的事情,兵部尚书李道受到牵连,告老还乡。
杨定国原为江南道节度使,平定江南叛乱有功,受李道推荐,直接提拔当了兵部尚书。
六部尚书,同时也是大胤的內阁成员。
而户部尚书崔开济便是內阁首辅,接下来就是吏部、礼部、工部、刑部这样內阁成员排序。
杨定国刚升为兵部尚书,论资排辈,只能末位。
“曹公公,我们都等了一个时辰了,陛下到底上哪里去了?”
终於,工部尚书石开泰坐不住了,他猛然起身走到御书房门口,对著门口站著的掌印监总管曹淳风怒声道。
“石大人,陛下只让老奴安排几位大人这这里等,並没有说其他的。”
曹淳风淡淡道,“您还是耐心等等吧!”
“你是陛下身边的掌印太监,怎么会不知道陛下去了哪里呢?”石开泰没好气说道。
他跟这位曹公公就有些不对付。
“开泰兄,你都是內阁的人了,身系大胤重大政事,怎么还这么脾气暴躁呢?”
见石开泰要跟曹公公吼起来,崔开济出声把他叫了回来。
“首辅大人,要是陛下一直不来,我们难道就一直等吗?”石开泰摇头嘆气道。
“陛下肯定有其他事情,我们再耐心等等吧!”冷辛也劝道。
石开泰也就是发发牢骚,真要是让他等上三天三夜,他也只能等。
“石卿,你这是在做什么,来回走动的?”
就在这时候,门外传来一声淡淡且苍老的声音。
“陛下!”
101看书1?1???.???全手打无错站
闭目养神的陆秉均如同触电一般从椅子上弹起来,其他几个尚书也纷纷站起身来,一起行礼。
石开泰没想到自己嘀咕被皇帝抓了个正著,他尷尬站在一旁,行礼比其他几人慢了半拍。
“让眾卿久等了,都坐下吧!”
永昌帝迈著龙行虎步走了进来,强大的气场给御书房內的所有人一股压迫感。
六人哪里敢先坐。
虽然大胤的文臣与君王没有跪拜之礼,但基本的君臣礼节还是有的。
等永昌帝坐下去之后,六人才依次坐了下来。
“陛下...”
崔开济作为首辅,自然第一个开口。
“眾卿,朕想先让你们说说西北和蔚州的战事。”
哪知永昌帝先打断了崔开济的说话。
崔开济要说什么,永昌帝一门清。
现在已经是五月,到了六月便是上半年赋税收上来的时候。
这些税银,一个个都盯著呢!
吏部给官员发薪,工部要修水利,礼部要祭祀,就连刑部也要。
各部到处要钱,现在战事连连,兵部更是钱如流水。
而內廷这边,永昌帝一个宫殿年久失修,也想要从税银里拿一部分来修葺。
每每到了半年和年底的时候,就是大胤的蛋糕在权力最高层怎么分配的过程。
现在六部尚书来找永昌帝,便是赶紧谈论税银安排的问题。
一个个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早已饿得两眼发昏。
可是,永昌帝突然先发制人,封住崔开济接下来要说的话,主动提出討论西北和蔚州战事,这让眾人有些诧异。
“陛下,西北的叛军不是已经让李成化將军去平叛了吗?”
“西北叛军虽然人多,却是一群乌合之眾,不足为虑。”
“田遵和裴伦两人失利,都是轻敌大意导致,现在不宜治罪,等李將军平定之后,再治他们两人的罪!”
崔开济赶紧將这个事情说完说全,突然转头问向杨定国,“杨大人,是不是这样子呢?”
杨定国没想到崔开济將一个烫手山芋拋给他。
內阁为官,如履薄冰,但凡说错一句话,就会陷入万劫不復境地。
哪里像他在江南道当节度使那样快活。
“陛下,首辅大人,卑职也是刚刚来兵部,千头万绪,还在梳理之中,有劳诸位同僚了。”
杨定国虽然是內阁新手,但並不代表他没有官场经验。
在地方摸爬滚打多年,早就练就一身金钟罩铁布衫,说话滴水不漏。
“那可不行啊,陛下现在就问西北的战事,你兵部必须將责任担起来,不能让我这个做首辅的事事躬亲吧!”崔开济淡淡一笑,画风一转,立马开喷。
前不久为了李成化三万出征將士的军餉,两人就红过脖子。
李成化居然找陛下施压,让户部吐出银子来发军餉。
兵部的事情,搞得是户部故意刁难似的。
“崔卿,杨卿,你们说到哪里去了?朕只让你们分析一下西北的战事。”
“朕刚才在城头想了好久,內有叛军作乱,外有韃子寇边,大胤何时才能安寧?”
永昌帝听不到他想要的话,皱起了眉头。
崔开济一眾互相对视一阵,他们也是摸不著头脑。
陛下要他们说西北战事,虽然崔开济和杨定国在爭吵,可他们说的的確是西北战事,並没有什么不对劲。
也不知道皇帝到底想听什么话。
叛军那边的事情能有什么好说的?
六个人顿时沉默了。
见大家都皱著眉头一副憋大条的样子,永昌帝直接点名:“杨卿,你在江南道平定了太湖叛乱,朕在对西北这事反思,你应该清楚吧!”
杨定国眼睛一亮,问道:“陛下,莫非您在反思,为何叛军能从一州之地数月时间便席捲半个关內道?为何田遵与裴伦的兵马先后失利?”
崔开济等其他闻言大惊,隨即纷纷噤若寒蝉,低头不语。
叛军如此势大,你当皇帝的难道没一点逼数?
西北去年蝗灾乾旱,颗粒无收。
朝廷为削减开支,还要將夏州的驛站全部撤销。
失业下岗的李金刚,哪里甘心就这样没了铁饭碗,召集被裁掉的驛卒,反了!
而田遵的兵马,少经战事,明明有三万定额驻军的关內道,竟然只有一万不到的士卒。
军队官员上下都贪污,压榨下属,中饱私囊。
这样的军队,能打得好仗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