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召宗室入京!(二合一)
第61章 召宗室入京!(二合一)
前几句都不稀奇,也就是标准的奏疏话语。
直到
“陛下可于宗室之中,择贤德兼备者入京,考察数年,取诏书为二,书储君之名,一置内廷,一藏于身。
待天命有归之日,或可托孤文武大臣,启封昭示天下。
储君之外,余者皆封以官爵。若官家诞有皇子,则取出诏书销毁,立储之事作废。”
嘶~!
这几句话并不长,赵祯却心头酥麻,又连忙回返,再度仔细斟读。
江昭余光一瞥,心头一松。
稳了!
这秘密立储法,本为清时的立储法子。
清代君王并非儒家君王,受到的儒家思想限制也要少一些。
秘密立储法,自是可以推广。
如今的这个时代,文峰鼎盛,儒学繁荣,这种立储法子注定不可能推广。
但用于处理“君王无子”的窘境,却是非常适合。
特殊情况,特殊办法,君臣都能接受。
特别是立储诏书可作废这一点,绝对足以让任何皇帝心动。
奏疏并不长,秘密立储法也不难理解,核心内容就几句话而已。
但,赵祯愣是观望了近一个时辰。
不时走来走去,不时驻足沉思。
这个法子,非常吸引他。
但也有让他犹豫的地方。
譬如:托孤大臣。
以往,储君积势多年,本身就有不俗的权势。
君王托孤,更偏向于走流程。
这秘密立储法的托孤不一样,乃是君王临终遗嘱托孤。
平时,储君不显,就没办法大量积势,权势集中于托孤大臣,新君得从臣子身上收回权力。
半响,赵祯长舒一口气,下令道:“去,召汴京三品以上的官员,入御书房一叙。”
储君不显,无法积势,这就是他要的!
至于,遗嘱托孤会不会致使新君手中的权势降低?
人都死了,哪还管洪水滔天?
几乎是肉眼可见的变化,赵祯身子都直了不少。
压在身上的担子得以放松,就连走路的松快了一些。
见江昭足足侯了一个时辰,赵祯不免感慨道:“卿,实为国之栋梁!”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此乃臣子分内之事。”江昭连忙躬身道。
赵祯颔首,没有说话。
作为一个长时间执掌江山的君王,他知道什么样的臣子是好臣子。
心里都有账!
赵祯挥了挥手:“尝尝糕点、瓜果吧!那些人,怕是得有两炷香方才能来齐。”
言罢,自有宫女呈上糕点、瓜果、茶水。
同一时间,有识字的近侍誊写奏疏于一道丈许长的绢布上,单是一个字就有拳头大小。
“臣,拜谢陛下!”江昭行了一礼。
他倒也没有客气,抬起一块糕点斯文的吃了起来。
这位皇帝号为“仁宗”,平时也的确是仁慈温和。
他既然赏赐瓜果、糕点,那就尝尝也无妨。
该说不说,御膳房的糕点,的确是要好吃一些。
过了好一会儿,江昭都足足尝了三块糕点,方才有人走进御书房。
富弼、韩章!
这两人齐齐走进。
“老臣富弼(韩章)拜见陛下!”
一为百官之首,一为资政殿大学士,两人望见江昭,神色不一。
富弼一讶,有些意外。
韩章则是面色如常,目光微动。
“坐吧!”
赵祯罢了罢手。
两人相继坐下。
富弼面色平静,俨然是早就有了乞骸骨的准备。
无子的他,无所畏惧。
韩章一袭紫袍玉带,面色红润,举止自带一股难言的精神气。
往后,几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九寺寺卿、五监等官员相继入内。
官员来齐,江昭、韩章、富弼相继起身。
“这些日子,百官一直着力于劝谏立嗣之事,朕心中悲痛,也就并未理睬。”
年迈的老皇帝双袖合拢,眼中有了光,缓缓说道。
几十位紫袍大员面色各异,都没有说什么。
究竟是因悲痛而不立嗣,还是皇帝一直都不想立嗣、乃至于不敢立嗣,谁心中都有一杆秤。
“这次,江卿上奏了一份奏疏,事关立储之法。”赵祯罢了罢手,自有两名近侍走出,拉伸早已誊写好的奏疏。
拳头大小的字示于几十位紫袍大员,可让人看得一清二楚。
几十位紫袍大员的目光一一聚焦于绢布之上,就连宰辅大相公富弼也不例外。
不足三十个字的核心内容,让人移不开目光,茅塞顿开。
秘密建储!
“如此一来,岂非只有宗室、太子之分,而无皇子?”刑部尚书欧阳修问了一句。
说着,他望向江昭。
过往的立嗣流程,一向是宗室过继为皇子,皇子再立为储君。
这也是一贯的立储流程。
“正是。”江昭点头。
欧阳修了然,闭目思量。
“可不立皇子、太子,则无东宫班底,择一宗室仓促承继大宝,怎能服众?”礼部尚书王尧臣适时问道。
作为正二品官员,内阁大学士以下顶点的存在,他绝对是反应最厉害的官员之一。
说是疑问,实则不如说是在给江昭递话,让他说出这个制度对于文人的一些好处。
“官家若有意立嗣,自会择选文武托孤大臣。届时,有德高望重者支撑新帝治政,组为新君班底,自可服众。”
江昭的回答,让不少反应稍慢的文官都眼前一亮。
托孤文武大臣!
这意味着什么,实在不难想象。
这对于臣子而言,绝对是一件好事!
自古及今,都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
有着托孤之举,新帝上位,老臣断然不会失势,而是趋向于慢慢的过渡官员班子。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心中已经有了定论。
如今,两王相争,拉拢的官员其实都还相对集中于三品以下的官员。
三品以上官员,尚且少有站队的人。
一旦有了这个制度,皇帝定然得临终托孤,以保证他钦定的正统得以上位。
自古以来,臣子为何站队?
为的就是新帝上位以后,不失去权势。
有此托孤之法,六位内阁大学士已经无须下场!
党魁不下场,其余三品大员自然也无须下场。
有了这两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大臣心中都有了决意。
“若储君不显,诸王各怀异心,朝臣如何自处?恐酿成党争祸国!”有性子一向谨小慎微的官员问了一句。
这些官员,性格相对稳一点,做事也更多考量后果。
江昭从容解答:“汴京东郊,英国公掌十万大军,自可维护正统。”
那位紫袍大员点了点头。
谁都知道英国公掌握兵权,但凡有正统,宫变贼子就几乎不可能成功。
十万禁军,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此法新创,可有先例?”有官员问道。
江昭举目望去:“汉武帝巫蛊之祸,立幼子刘弗陵,隐而不宣,临终托孤。”
几个问题一问,臣子心中都有了一定的决断。
“诸位爱卿,怎么看?”赵祯起身走了两步,缓缓问道。
从江昭这份立储之法呈奏上来的那一刻,这位年迈的老皇帝就已经又有了安全感,再也没有坐立不安。
“老臣以为,可!”韩章躬身,率先支持。
废话,这可是天大的功劳!
这件功劳,一旦实行得好,足以让爱徒史书留名。
甚至,完全可以说这种处理方法是“皇帝无子,如何立储”的典范。
就连他这个老师,也将为之受益。
如今,富大相公注定退位。
本来,官家就相对看好他一些。
要是有人还想要竞争,那就未免得再来一场政斗。
如今,有此立储之法一份,他已经从容脱颖而出。
好徒弟啊!
“臣以为此法甚好。”王尧臣、张方平等六七位韩系紫袍大员相继点头认可。
老大都发话了,底下人跟着就行。
更何况,他们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出现这么一份立储之法,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好处!
老大,要登顶了!
“不差。”富弼大相公双目微睁,点了点头。
作为无子之人,他一心想的都是怎样不出差错,确保身后之名。
如今,有此一法,他的名声算是彻底保住。
起码,史书上记载的“拉龙袍”一事,绝对会偏向于赞扬他的气节。
这个法子,甚好!
“臣以为,此法不差。”内阁大学士王钦若心中暗叹。
这宰辅大相公之位,怕是与他无缘。
同样的,申阁老、庞阁老、文阁老也相继表示认可,心中也都是差不多的一叹。
都已经走到了位列台阁的地步,过些日子百官之首的位子就要空缺,任谁心里都得有点想法。
本来韩章就占了年轻的优势。
这一次,又受益于他徒弟的一封立储之法,怕是早就已经稳了。
几位阁老心中都有些遗憾。
为啥我就没有这种徒弟呢?
要是算上贺表那一次,这已经是两次强行带飞了啊!
可惜!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表态,其余官员也一一表态,表示认可。
“好!”赵祯少有的心头一松,朗声一笑。
这一法,实在是解决了他的大难题!
“江卿,依你之见,该如何实行此法?”
赵祯毫不掩饰欣赏之意,望向御书房内唯一的五品小官。
“臣以为,或可召集官家心有瞩目的宗室,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余人,一齐祭祀,行过继宗室的流程,并特制诏书两份,示于文武百官。
其后,官家可考察宗室几年,选出优异者书其名。一份悬于‘文德殿’匾额之后,一份则是由官家藏身。”
江昭斟酌话语,从容道:“何时立储,立储于谁,皆归于官家暗中朱笔一挥。”
天下万千宗室,就只有名单上的那几人有资格成为“正统”,这也就斩掉了其余宗室的野心。
余下的几位宗室,提前走完一些流程,官家选出其一,朱笔一挥,就是储君。
“好!”赵祯非常满意。
这种立储方法,哪怕知道兖王与邕王已经斗起来,也不妨碍他非常有安全感。
况且,两王的权力才多大一点?
不足为惧!
“着令,召赵允启(兖王)、赵允元(邕王)、赵允初、赵宗全、赵宗谔、赵从式六位宗室,入京!”
这些日子,臣子一直劝谏立嗣,而究竟立谁,哪些宗室适合,赵祯心中早就翻了个遍。
赵宗全?
江昭微微抬眉,也不意外。
赵宗全是太祖一脉的人物。
自太祖与太宗上演“烛光斧影”的佳话以来,皇位就一向是太宗一脉继承。
太祖一脉与太宗一脉,恩怨掺杂不清,官家估计早就有意缓和一二。
特意选他出来,也不奇怪。
况且,从本来的剧情线上,官家遭逢宫变,首先就是让赵宗全入京救驾,就可知晓赵宗全在他心中绝对有不低的地位。
绝大多数臣子可能都认为赵宗全无望登基。
毕竟,但凡是个正常皇帝,就不可能让太祖一脉的人登基。
殊不知,赵祯也不是正常的皇帝。
一个无子的皇帝,哪里还会管什么太祖一脉,太宗一脉?
不过,就是不清楚这一次通过秘密立储法,赵宗全能否登基?
江昭暗自摇头,眉头舒展起来。
无碍!
过些日子,他的老师韩章就是宰辅大相公!
相比起武将“打天下式”的从龙,文官的从龙更多是体现在助力新帝掌权。
而新帝但凡要掌权,就不可能绕开百官之首!
从龙,从谁的龙不是龙?
只要从的是龙就行,无须管谁是龙!
这个从龙之功,不管是谁上位,他们师徒二人都拿定了!
江昭长舒一口气,观望起来。
赵祯钦点的六位宗室,兖王与邕王不必多说,绝对的热门登基人物。
赵允初,则是太宗皇帝之孙,任汝州团练使。
其父荆王赵元俨,曾是少有的实权皇族,甚至曾追赠天策上将军。
民间所谓的“八贤王”,说的就是他。
早期太后垂帘听政,官家与太后有过一段时间斗法,赵允初入过皇宫,成为过替补嗣君。
这位曾经是与官家争位的人物。
无论是从亲缘血脉上,亦或是资历上,这位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当然,这位也面临与官家一样的处境。
无子!
余下的两位,赵宗谔是太宗皇帝曾孙,信安郡王之子,也是与官家血脉关系非常近的宗室,时任睦州防御使,素有贤名。
赵从式是官家的堂弟,曾任保康军节度使,素有强干之名。
六位宗室,最受人瞩目的无疑是兖王、邕王两人。
其余的宗室,都大差不差,落后兖王、邕王两人不止一个档次。
赵祯钦点道:“礼部、宗正寺、侍读学士,一齐负责迎宗室入京事宜,最近拟诏的事情,就由翰林学士暂且承担。”
江昭任职翰林侍读学士,领翰林知诰制,负责拟旨。
这次要负责迎宗室,拟旨的事情自然得有人代劳。
礼部尚书、宗正寺卿、江昭、海承晏几人齐齐行礼:“臣遵旨。”
赵祯少有的含笑而立。
“都下去吧!”
(本章完)
前几句都不稀奇,也就是标准的奏疏话语。
直到
“陛下可于宗室之中,择贤德兼备者入京,考察数年,取诏书为二,书储君之名,一置内廷,一藏于身。
待天命有归之日,或可托孤文武大臣,启封昭示天下。
储君之外,余者皆封以官爵。若官家诞有皇子,则取出诏书销毁,立储之事作废。”
嘶~!
这几句话并不长,赵祯却心头酥麻,又连忙回返,再度仔细斟读。
江昭余光一瞥,心头一松。
稳了!
这秘密立储法,本为清时的立储法子。
清代君王并非儒家君王,受到的儒家思想限制也要少一些。
秘密立储法,自是可以推广。
如今的这个时代,文峰鼎盛,儒学繁荣,这种立储法子注定不可能推广。
但用于处理“君王无子”的窘境,却是非常适合。
特殊情况,特殊办法,君臣都能接受。
特别是立储诏书可作废这一点,绝对足以让任何皇帝心动。
奏疏并不长,秘密立储法也不难理解,核心内容就几句话而已。
但,赵祯愣是观望了近一个时辰。
不时走来走去,不时驻足沉思。
这个法子,非常吸引他。
但也有让他犹豫的地方。
譬如:托孤大臣。
以往,储君积势多年,本身就有不俗的权势。
君王托孤,更偏向于走流程。
这秘密立储法的托孤不一样,乃是君王临终遗嘱托孤。
平时,储君不显,就没办法大量积势,权势集中于托孤大臣,新君得从臣子身上收回权力。
半响,赵祯长舒一口气,下令道:“去,召汴京三品以上的官员,入御书房一叙。”
储君不显,无法积势,这就是他要的!
至于,遗嘱托孤会不会致使新君手中的权势降低?
人都死了,哪还管洪水滔天?
几乎是肉眼可见的变化,赵祯身子都直了不少。
压在身上的担子得以放松,就连走路的松快了一些。
见江昭足足侯了一个时辰,赵祯不免感慨道:“卿,实为国之栋梁!”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此乃臣子分内之事。”江昭连忙躬身道。
赵祯颔首,没有说话。
作为一个长时间执掌江山的君王,他知道什么样的臣子是好臣子。
心里都有账!
赵祯挥了挥手:“尝尝糕点、瓜果吧!那些人,怕是得有两炷香方才能来齐。”
言罢,自有宫女呈上糕点、瓜果、茶水。
同一时间,有识字的近侍誊写奏疏于一道丈许长的绢布上,单是一个字就有拳头大小。
“臣,拜谢陛下!”江昭行了一礼。
他倒也没有客气,抬起一块糕点斯文的吃了起来。
这位皇帝号为“仁宗”,平时也的确是仁慈温和。
他既然赏赐瓜果、糕点,那就尝尝也无妨。
该说不说,御膳房的糕点,的确是要好吃一些。
过了好一会儿,江昭都足足尝了三块糕点,方才有人走进御书房。
富弼、韩章!
这两人齐齐走进。
“老臣富弼(韩章)拜见陛下!”
一为百官之首,一为资政殿大学士,两人望见江昭,神色不一。
富弼一讶,有些意外。
韩章则是面色如常,目光微动。
“坐吧!”
赵祯罢了罢手。
两人相继坐下。
富弼面色平静,俨然是早就有了乞骸骨的准备。
无子的他,无所畏惧。
韩章一袭紫袍玉带,面色红润,举止自带一股难言的精神气。
往后,几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九寺寺卿、五监等官员相继入内。
官员来齐,江昭、韩章、富弼相继起身。
“这些日子,百官一直着力于劝谏立嗣之事,朕心中悲痛,也就并未理睬。”
年迈的老皇帝双袖合拢,眼中有了光,缓缓说道。
几十位紫袍大员面色各异,都没有说什么。
究竟是因悲痛而不立嗣,还是皇帝一直都不想立嗣、乃至于不敢立嗣,谁心中都有一杆秤。
“这次,江卿上奏了一份奏疏,事关立储之法。”赵祯罢了罢手,自有两名近侍走出,拉伸早已誊写好的奏疏。
拳头大小的字示于几十位紫袍大员,可让人看得一清二楚。
几十位紫袍大员的目光一一聚焦于绢布之上,就连宰辅大相公富弼也不例外。
不足三十个字的核心内容,让人移不开目光,茅塞顿开。
秘密建储!
“如此一来,岂非只有宗室、太子之分,而无皇子?”刑部尚书欧阳修问了一句。
说着,他望向江昭。
过往的立嗣流程,一向是宗室过继为皇子,皇子再立为储君。
这也是一贯的立储流程。
“正是。”江昭点头。
欧阳修了然,闭目思量。
“可不立皇子、太子,则无东宫班底,择一宗室仓促承继大宝,怎能服众?”礼部尚书王尧臣适时问道。
作为正二品官员,内阁大学士以下顶点的存在,他绝对是反应最厉害的官员之一。
说是疑问,实则不如说是在给江昭递话,让他说出这个制度对于文人的一些好处。
“官家若有意立嗣,自会择选文武托孤大臣。届时,有德高望重者支撑新帝治政,组为新君班底,自可服众。”
江昭的回答,让不少反应稍慢的文官都眼前一亮。
托孤文武大臣!
这意味着什么,实在不难想象。
这对于臣子而言,绝对是一件好事!
自古及今,都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
有着托孤之举,新帝上位,老臣断然不会失势,而是趋向于慢慢的过渡官员班子。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心中已经有了定论。
如今,两王相争,拉拢的官员其实都还相对集中于三品以下的官员。
三品以上官员,尚且少有站队的人。
一旦有了这个制度,皇帝定然得临终托孤,以保证他钦定的正统得以上位。
自古以来,臣子为何站队?
为的就是新帝上位以后,不失去权势。
有此托孤之法,六位内阁大学士已经无须下场!
党魁不下场,其余三品大员自然也无须下场。
有了这两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大臣心中都有了决意。
“若储君不显,诸王各怀异心,朝臣如何自处?恐酿成党争祸国!”有性子一向谨小慎微的官员问了一句。
这些官员,性格相对稳一点,做事也更多考量后果。
江昭从容解答:“汴京东郊,英国公掌十万大军,自可维护正统。”
那位紫袍大员点了点头。
谁都知道英国公掌握兵权,但凡有正统,宫变贼子就几乎不可能成功。
十万禁军,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此法新创,可有先例?”有官员问道。
江昭举目望去:“汉武帝巫蛊之祸,立幼子刘弗陵,隐而不宣,临终托孤。”
几个问题一问,臣子心中都有了一定的决断。
“诸位爱卿,怎么看?”赵祯起身走了两步,缓缓问道。
从江昭这份立储之法呈奏上来的那一刻,这位年迈的老皇帝就已经又有了安全感,再也没有坐立不安。
“老臣以为,可!”韩章躬身,率先支持。
废话,这可是天大的功劳!
这件功劳,一旦实行得好,足以让爱徒史书留名。
甚至,完全可以说这种处理方法是“皇帝无子,如何立储”的典范。
就连他这个老师,也将为之受益。
如今,富大相公注定退位。
本来,官家就相对看好他一些。
要是有人还想要竞争,那就未免得再来一场政斗。
如今,有此立储之法一份,他已经从容脱颖而出。
好徒弟啊!
“臣以为此法甚好。”王尧臣、张方平等六七位韩系紫袍大员相继点头认可。
老大都发话了,底下人跟着就行。
更何况,他们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出现这么一份立储之法,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好处!
老大,要登顶了!
“不差。”富弼大相公双目微睁,点了点头。
作为无子之人,他一心想的都是怎样不出差错,确保身后之名。
如今,有此一法,他的名声算是彻底保住。
起码,史书上记载的“拉龙袍”一事,绝对会偏向于赞扬他的气节。
这个法子,甚好!
“臣以为,此法不差。”内阁大学士王钦若心中暗叹。
这宰辅大相公之位,怕是与他无缘。
同样的,申阁老、庞阁老、文阁老也相继表示认可,心中也都是差不多的一叹。
都已经走到了位列台阁的地步,过些日子百官之首的位子就要空缺,任谁心里都得有点想法。
本来韩章就占了年轻的优势。
这一次,又受益于他徒弟的一封立储之法,怕是早就已经稳了。
几位阁老心中都有些遗憾。
为啥我就没有这种徒弟呢?
要是算上贺表那一次,这已经是两次强行带飞了啊!
可惜!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表态,其余官员也一一表态,表示认可。
“好!”赵祯少有的心头一松,朗声一笑。
这一法,实在是解决了他的大难题!
“江卿,依你之见,该如何实行此法?”
赵祯毫不掩饰欣赏之意,望向御书房内唯一的五品小官。
“臣以为,或可召集官家心有瞩目的宗室,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余人,一齐祭祀,行过继宗室的流程,并特制诏书两份,示于文武百官。
其后,官家可考察宗室几年,选出优异者书其名。一份悬于‘文德殿’匾额之后,一份则是由官家藏身。”
江昭斟酌话语,从容道:“何时立储,立储于谁,皆归于官家暗中朱笔一挥。”
天下万千宗室,就只有名单上的那几人有资格成为“正统”,这也就斩掉了其余宗室的野心。
余下的几位宗室,提前走完一些流程,官家选出其一,朱笔一挥,就是储君。
“好!”赵祯非常满意。
这种立储方法,哪怕知道兖王与邕王已经斗起来,也不妨碍他非常有安全感。
况且,两王的权力才多大一点?
不足为惧!
“着令,召赵允启(兖王)、赵允元(邕王)、赵允初、赵宗全、赵宗谔、赵从式六位宗室,入京!”
这些日子,臣子一直劝谏立嗣,而究竟立谁,哪些宗室适合,赵祯心中早就翻了个遍。
赵宗全?
江昭微微抬眉,也不意外。
赵宗全是太祖一脉的人物。
自太祖与太宗上演“烛光斧影”的佳话以来,皇位就一向是太宗一脉继承。
太祖一脉与太宗一脉,恩怨掺杂不清,官家估计早就有意缓和一二。
特意选他出来,也不奇怪。
况且,从本来的剧情线上,官家遭逢宫变,首先就是让赵宗全入京救驾,就可知晓赵宗全在他心中绝对有不低的地位。
绝大多数臣子可能都认为赵宗全无望登基。
毕竟,但凡是个正常皇帝,就不可能让太祖一脉的人登基。
殊不知,赵祯也不是正常的皇帝。
一个无子的皇帝,哪里还会管什么太祖一脉,太宗一脉?
不过,就是不清楚这一次通过秘密立储法,赵宗全能否登基?
江昭暗自摇头,眉头舒展起来。
无碍!
过些日子,他的老师韩章就是宰辅大相公!
相比起武将“打天下式”的从龙,文官的从龙更多是体现在助力新帝掌权。
而新帝但凡要掌权,就不可能绕开百官之首!
从龙,从谁的龙不是龙?
只要从的是龙就行,无须管谁是龙!
这个从龙之功,不管是谁上位,他们师徒二人都拿定了!
江昭长舒一口气,观望起来。
赵祯钦点的六位宗室,兖王与邕王不必多说,绝对的热门登基人物。
赵允初,则是太宗皇帝之孙,任汝州团练使。
其父荆王赵元俨,曾是少有的实权皇族,甚至曾追赠天策上将军。
民间所谓的“八贤王”,说的就是他。
早期太后垂帘听政,官家与太后有过一段时间斗法,赵允初入过皇宫,成为过替补嗣君。
这位曾经是与官家争位的人物。
无论是从亲缘血脉上,亦或是资历上,这位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当然,这位也面临与官家一样的处境。
无子!
余下的两位,赵宗谔是太宗皇帝曾孙,信安郡王之子,也是与官家血脉关系非常近的宗室,时任睦州防御使,素有贤名。
赵从式是官家的堂弟,曾任保康军节度使,素有强干之名。
六位宗室,最受人瞩目的无疑是兖王、邕王两人。
其余的宗室,都大差不差,落后兖王、邕王两人不止一个档次。
赵祯钦点道:“礼部、宗正寺、侍读学士,一齐负责迎宗室入京事宜,最近拟诏的事情,就由翰林学士暂且承担。”
江昭任职翰林侍读学士,领翰林知诰制,负责拟旨。
这次要负责迎宗室,拟旨的事情自然得有人代劳。
礼部尚书、宗正寺卿、江昭、海承晏几人齐齐行礼:“臣遵旨。”
赵祯少有的含笑而立。
“都下去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