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上奏疏!
第60章 上奏疏!
韩府,书房。
檀香袅袅。
书案,韩章手持一份内阁政令,沉心思虑。
江昭入内,恭谨行了一礼:“老师!”
韩章有些意外的抬头,罢了罢手:“昭儿,坐吧。”
江昭点头,沉稳坐下。
余光望见这一幕,韩章放下了手中政令。
过往,江昭特意来书房,要么是自便找书观读,要么是临摹练字。
如今,既然一副沉稳郑重的样子,又没有读书、练字的迹象,定然是有事情要说。
韩章习惯性的抚须,出声问道:“昭儿,怎么了?”
江昭起身,走了过去,从袖中掏出方才书写好的奏疏,传了过去:“老师,不知这个立储法子如何?”
立储法子?
“这就是昭儿此前说的‘鱼与熊掌兼得’之法?”韩章接过奏疏,好奇问道。
江昭点头:“正是。”
韩章心头一下子就有了兴致,默默观望起来。
秘密立储之法?
奏疏并不长。
除了前几句近乎模板的话,以及阐述立储的必要性以外,真正的核心内容就几句话而已。
韩章读完,不免起身走动,沉吟起来。
秘密立储,两份诏书,一置内廷,一藏于身。
如此一来,客观事实上,的确是有了“正统”,文武百官的担忧也就消弭。
而对于官家而言,立储人选不公开,几位宗室定然相互疑虑,君权也就有了保障。
最重要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托孤”这一环节,更是可以保障老一代臣子的利益。
半响,韩章点头唏嘘道:“妙,妙啊!”
让君臣双方都受益,这种法子可真是少见。
当然,君臣都受益,那肯定还有受损的人。
受损之人,无疑就是兖王、邕王两位呼声最高的王爷。
本来,立储几乎就局限于兖王、邕王两人。
这秘密立储法一出,可挑选几位宗室入京考察,两王可就不再是唯一人选。
托孤大臣,注定是权势最顶级的臣子。
托孤大臣的存在,又一次降低了成为皇储的“势力要求”,反而更为注重皇储的个人能力。
起码,登基以后,你得有本事从几位托孤大臣手中过渡权势。
这个法子,有意思!
“这个法子,老夫记得古籍上有些相似的雏形。”韩章双手背负,回忆起来。
历史太长的好处,就是无论事态怎么发展,都能找到借鉴的地方。
“汉时,巫蛊之祸,武帝立刘弗陵,并未公开立储。”江昭几乎读遍了藏书阁典籍,出声插话道。
汉武帝时期,太子刘倨因“巫蛊之祸”自杀,须得重新选储。
幼子刘弗陵,性子聪慧,受到武帝属意。
不过,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夫人年轻,算是“主少母壮”。
汉制为两宫制,又受孝道影响。
一旦刘弗陵登基,钩弋夫人定然垂帘听政,仗着孝道怕是得压着幼帝一辈子。
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母亲王太后,都先后以皇太后的身份欺压过他,是以武帝有了心理阴影。
也因此,武帝果断“去母留子”,赐死钩弋夫人。
并且,长久未宣布储君人选。
直到临终之际,通过作画“周公辅佐成王图”,暗示刘弗陵应为储君,并托孤霍光辅政。
这算是最类似“秘密立储法”的做法。
往后一点,波斯传承时用过此法,并且是彻彻底底的秘密立储法。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八·西戎》记载:波斯王初即位,密选诸子中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子共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
不过,波斯蛮夷之地,不受中原认可。
说秘密立储法源于“波斯”,文人清流定然不认可。
过往,定然也有臣子读过旧唐书,却无一人提出秘密立储法。
其中,多半就是中原正统的自傲作祟,不屑使用波斯小国的法子。
如今,说是“汉武帝”首创雏形,却又是不同的结果。
再往后,就得是金世宗治政、清时秘密立储。
然而,金朝和清朝都还没建立。
江昭此法,一旦施用出来,就是“汉武帝”首创雏形,而他发扬光大。
经江昭一提醒,韩章恍然。
武帝暗示立储与秘密立储法的确是非常相像。
只是,这一次是以制度性的东西提了出来。
“如此,你且入宫,呈上奏疏。”韩章大手一挥,手中奏疏还了过去。
一方面,他并非是与弟子抢功的人。
另一方面,作为江昭的老师,这封奏折呈上去,官家一定会记他这个老师一份功劳。
这就跟儿子特别成器,往往会追封父亲、祖父的功绩一样。
生了这个人,你就是有大功绩!
同样,这立储之法的意义实在太大,一旦江昭解决了困扰官家近十年的难题。
作为老师,韩章教出了个好弟子,也是大功一件!
对于韩章而言,这份奏疏来得非常及时。
富大相公拉着龙袍劝谏官家立嗣,注定是得退下去。
百官之首的官位,迟早空缺出来。
本来,他就有不小的把握争一争宰辅大相公的位子。
如今,此奏疏一出。
宰辅大相公之位,无异于囊中之物。
一念至此,韩章双手背负,举止间都有了种莫大气魄。
他自觉有肩负两京一十三省的觉悟!
御书房。
官家赵祯手持书卷,却怎么也读不下去。
起身走了两步,又想坐下。
方才坐下,心浮气躁,又欲起身走动。
走也不是,坐也不是,实在坐立难安。
君臣失和,涉及的影响实在太大。
就连江山社稷的运转,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地方上的奸佞之辈,趁着朝廷无暇顾及他们,就拼命的捞油水。
偶尔捞得太狠,甚至有小规模的起义。
此外,作为皇帝,一旦上朝,他也免不了要被劝谏。
常朝五日一次,自百官劝谏以来,他已经近十日未曾临朝。
饶是如此,竟也还是有不少官员来到御书房劝谏。
简直是躲都躲不掉!
该怎么办呢?
长此以往,也不是个办法。
赵祯一叹。
总不能真过继宗室吧?
实在不行,也只能耍无赖,拼命拖延。
就在这时,司礼掌印太监李七上前通报道:“陛下,翰林侍读江昭求见。”
“江爱卿?”
赵祯眉头微皱,罢了罢手:“让他进来吧。”
就他看来,江昭的确是个务实能干的臣子,不单是专于政斗,往往还能给出一些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唯有这样一手抓民生治政,一手抓政斗的臣子,方才有可能办成事情。
就是不知,江卿这一次是不是来劝谏?
不一会儿,一袭白色云锦长衫的江昭走进御书房。
“臣江昭,拜见陛下。”江昭行了一礼。
“免礼。”
“坐吧。”
赵祯端坐主位,手持书卷,平静的问道:“爱卿此来,所谓何事?”
他并不望江昭也是来劝谏的人。
江昭落座,说道:“臣此来,却是有意上一奏疏,事关立储之事。”
“劝谏立嗣的话就不必多说,早已有了常朝上的百官劝谏。”赵祯脸色一下就不耐烦了不少。
连连不断的劝谏,让他的耐心变得极差。
“臣所上奏疏,实则为变更立储之法。”江昭早有预料,神色如常的说道。
“变更立储之法?”赵祯心头微动。
自古以来,嫡长子立为太子,继承江山,可有谬误?
“正是。”江昭起身,又是一拜:“汉时,武帝立幼子刘弗陵,隐而不宣。为的就是外戚、宗室之祸。”
“自古及今,神器之位皆为皇太子继承。然,偶有君王子嗣夭折的处境,便致使宗室相争,恐生兵戈。
可若立宗室为太子,又置君王于何地?逢此特殊之际,臣请变更立储之法,乃为秘密立储法。”
言罢,重重一拜。
这话一出,赵祯顿时就来了兴致。
若立宗室为太子,又置君王于何地?
这句话,简直是说到了他的心头上。
而且,汉武帝的立储之法?
赵祯连忙招手:“呈上来。”
江卿,性子务实,好臣子啊!
这些日子,都是劝谏立嗣的臣子,难得有一位给出解决办法的臣子,哪怕奏疏再差,他也会一观。
更遑论,这人是江昭?
过往,江昭也有不少关于政务的处理见解。
哪怕再差,那也是水准之上。
水准之上,不一定非常好,但肯定能用!
奏疏呈上去,江昭就落座,端正身子。
“此奏疏为臣浅薄见解,还望陛下恕罪。”
这种事情,还是得提前打一打预防针。
“无论如何,都恕你无罪。”
赵祯手持奏疏,浏览起来。
(本章完)
韩府,书房。
檀香袅袅。
书案,韩章手持一份内阁政令,沉心思虑。
江昭入内,恭谨行了一礼:“老师!”
韩章有些意外的抬头,罢了罢手:“昭儿,坐吧。”
江昭点头,沉稳坐下。
余光望见这一幕,韩章放下了手中政令。
过往,江昭特意来书房,要么是自便找书观读,要么是临摹练字。
如今,既然一副沉稳郑重的样子,又没有读书、练字的迹象,定然是有事情要说。
韩章习惯性的抚须,出声问道:“昭儿,怎么了?”
江昭起身,走了过去,从袖中掏出方才书写好的奏疏,传了过去:“老师,不知这个立储法子如何?”
立储法子?
“这就是昭儿此前说的‘鱼与熊掌兼得’之法?”韩章接过奏疏,好奇问道。
江昭点头:“正是。”
韩章心头一下子就有了兴致,默默观望起来。
秘密立储之法?
奏疏并不长。
除了前几句近乎模板的话,以及阐述立储的必要性以外,真正的核心内容就几句话而已。
韩章读完,不免起身走动,沉吟起来。
秘密立储,两份诏书,一置内廷,一藏于身。
如此一来,客观事实上,的确是有了“正统”,文武百官的担忧也就消弭。
而对于官家而言,立储人选不公开,几位宗室定然相互疑虑,君权也就有了保障。
最重要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托孤”这一环节,更是可以保障老一代臣子的利益。
半响,韩章点头唏嘘道:“妙,妙啊!”
让君臣双方都受益,这种法子可真是少见。
当然,君臣都受益,那肯定还有受损的人。
受损之人,无疑就是兖王、邕王两位呼声最高的王爷。
本来,立储几乎就局限于兖王、邕王两人。
这秘密立储法一出,可挑选几位宗室入京考察,两王可就不再是唯一人选。
托孤大臣,注定是权势最顶级的臣子。
托孤大臣的存在,又一次降低了成为皇储的“势力要求”,反而更为注重皇储的个人能力。
起码,登基以后,你得有本事从几位托孤大臣手中过渡权势。
这个法子,有意思!
“这个法子,老夫记得古籍上有些相似的雏形。”韩章双手背负,回忆起来。
历史太长的好处,就是无论事态怎么发展,都能找到借鉴的地方。
“汉时,巫蛊之祸,武帝立刘弗陵,并未公开立储。”江昭几乎读遍了藏书阁典籍,出声插话道。
汉武帝时期,太子刘倨因“巫蛊之祸”自杀,须得重新选储。
幼子刘弗陵,性子聪慧,受到武帝属意。
不过,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夫人年轻,算是“主少母壮”。
汉制为两宫制,又受孝道影响。
一旦刘弗陵登基,钩弋夫人定然垂帘听政,仗着孝道怕是得压着幼帝一辈子。
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母亲王太后,都先后以皇太后的身份欺压过他,是以武帝有了心理阴影。
也因此,武帝果断“去母留子”,赐死钩弋夫人。
并且,长久未宣布储君人选。
直到临终之际,通过作画“周公辅佐成王图”,暗示刘弗陵应为储君,并托孤霍光辅政。
这算是最类似“秘密立储法”的做法。
往后一点,波斯传承时用过此法,并且是彻彻底底的秘密立储法。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八·西戎》记载:波斯王初即位,密选诸子中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子共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
不过,波斯蛮夷之地,不受中原认可。
说秘密立储法源于“波斯”,文人清流定然不认可。
过往,定然也有臣子读过旧唐书,却无一人提出秘密立储法。
其中,多半就是中原正统的自傲作祟,不屑使用波斯小国的法子。
如今,说是“汉武帝”首创雏形,却又是不同的结果。
再往后,就得是金世宗治政、清时秘密立储。
然而,金朝和清朝都还没建立。
江昭此法,一旦施用出来,就是“汉武帝”首创雏形,而他发扬光大。
经江昭一提醒,韩章恍然。
武帝暗示立储与秘密立储法的确是非常相像。
只是,这一次是以制度性的东西提了出来。
“如此,你且入宫,呈上奏疏。”韩章大手一挥,手中奏疏还了过去。
一方面,他并非是与弟子抢功的人。
另一方面,作为江昭的老师,这封奏折呈上去,官家一定会记他这个老师一份功劳。
这就跟儿子特别成器,往往会追封父亲、祖父的功绩一样。
生了这个人,你就是有大功绩!
同样,这立储之法的意义实在太大,一旦江昭解决了困扰官家近十年的难题。
作为老师,韩章教出了个好弟子,也是大功一件!
对于韩章而言,这份奏疏来得非常及时。
富大相公拉着龙袍劝谏官家立嗣,注定是得退下去。
百官之首的官位,迟早空缺出来。
本来,他就有不小的把握争一争宰辅大相公的位子。
如今,此奏疏一出。
宰辅大相公之位,无异于囊中之物。
一念至此,韩章双手背负,举止间都有了种莫大气魄。
他自觉有肩负两京一十三省的觉悟!
御书房。
官家赵祯手持书卷,却怎么也读不下去。
起身走了两步,又想坐下。
方才坐下,心浮气躁,又欲起身走动。
走也不是,坐也不是,实在坐立难安。
君臣失和,涉及的影响实在太大。
就连江山社稷的运转,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地方上的奸佞之辈,趁着朝廷无暇顾及他们,就拼命的捞油水。
偶尔捞得太狠,甚至有小规模的起义。
此外,作为皇帝,一旦上朝,他也免不了要被劝谏。
常朝五日一次,自百官劝谏以来,他已经近十日未曾临朝。
饶是如此,竟也还是有不少官员来到御书房劝谏。
简直是躲都躲不掉!
该怎么办呢?
长此以往,也不是个办法。
赵祯一叹。
总不能真过继宗室吧?
实在不行,也只能耍无赖,拼命拖延。
就在这时,司礼掌印太监李七上前通报道:“陛下,翰林侍读江昭求见。”
“江爱卿?”
赵祯眉头微皱,罢了罢手:“让他进来吧。”
就他看来,江昭的确是个务实能干的臣子,不单是专于政斗,往往还能给出一些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唯有这样一手抓民生治政,一手抓政斗的臣子,方才有可能办成事情。
就是不知,江卿这一次是不是来劝谏?
不一会儿,一袭白色云锦长衫的江昭走进御书房。
“臣江昭,拜见陛下。”江昭行了一礼。
“免礼。”
“坐吧。”
赵祯端坐主位,手持书卷,平静的问道:“爱卿此来,所谓何事?”
他并不望江昭也是来劝谏的人。
江昭落座,说道:“臣此来,却是有意上一奏疏,事关立储之事。”
“劝谏立嗣的话就不必多说,早已有了常朝上的百官劝谏。”赵祯脸色一下就不耐烦了不少。
连连不断的劝谏,让他的耐心变得极差。
“臣所上奏疏,实则为变更立储之法。”江昭早有预料,神色如常的说道。
“变更立储之法?”赵祯心头微动。
自古以来,嫡长子立为太子,继承江山,可有谬误?
“正是。”江昭起身,又是一拜:“汉时,武帝立幼子刘弗陵,隐而不宣。为的就是外戚、宗室之祸。”
“自古及今,神器之位皆为皇太子继承。然,偶有君王子嗣夭折的处境,便致使宗室相争,恐生兵戈。
可若立宗室为太子,又置君王于何地?逢此特殊之际,臣请变更立储之法,乃为秘密立储法。”
言罢,重重一拜。
这话一出,赵祯顿时就来了兴致。
若立宗室为太子,又置君王于何地?
这句话,简直是说到了他的心头上。
而且,汉武帝的立储之法?
赵祯连忙招手:“呈上来。”
江卿,性子务实,好臣子啊!
这些日子,都是劝谏立嗣的臣子,难得有一位给出解决办法的臣子,哪怕奏疏再差,他也会一观。
更遑论,这人是江昭?
过往,江昭也有不少关于政务的处理见解。
哪怕再差,那也是水准之上。
水准之上,不一定非常好,但肯定能用!
奏疏呈上去,江昭就落座,端正身子。
“此奏疏为臣浅薄见解,还望陛下恕罪。”
这种事情,还是得提前打一打预防针。
“无论如何,都恕你无罪。”
赵祯手持奏疏,浏览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