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齐族
第310章 齐族
做完这一切,对高殷而言,繁琐的工作基本都结束了,弟弟绍仁也就此离开他的生活,只有祭祀的时候,才需要想起,
这显然是无情的,但没办法,死者无情,活人还要面对各种事务。
高殷对此隱约有些內疚,可一想到自己身怀改变歷史的使命,又觉得理所当然,不时看向宇文邕,以这份功绩不断安慰著自己。
宇文邕被看得头皮发麻,不知道太子在想些什么,
无论如何,高殷的確是要好好利用这个宇文邕,不过这不急,那都是他登基之后的事情,当务之急是给自己的未来扫清障碍。
首先是《三国演义》,即將完结。
《三国演义》是高殷最早布下的小棋之一,它不能直接推动局势,但对其有所帮助,
例如让人以为太子是想推广自己的书籍,进而建立文林馆,发展印刷术,从而在汉族土人和文坛上扬名,是典型的儒风太子。
但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幌子,实际上是利用皇宫內的东宫辑事厂的权力,加上皇宫外,
都城內的文林馆,以做生意为由发展都城的势力,再通过大都督府侵吞京畿府的治安管理权,继而控制住京畿一带的军队和治安,以及特务侦缉的能力。
现在的都城治安,一部分出自宫中禁卫,只要不是越权,高洋不会特意来找自己的事情,另一部分就是大都督府和京畿府,这都是高殷的职权范围內了,可以说后世帽子叔叔在这个时代的定位,都已经是高殷的部下。
同时发展起来的印刷產业,又满足了佛教对於宣传经文的需要,给高殷和僧人们深度绑定打下了现实基础,使他成就佛教推动的新月光王。
等其他人反应过来的时候,高殷已经率兵出征,建立功勋,回来之后更是强化了这部分掌控力,即便意识到高殷不是一个纯粹的汉儒,高演高湛也没有办法,毕竟现在大权在洋殷父子二人手里。
想要翻盘,一是得等高洋死去,二是要拉拢住那些还没有投靠高殷的大將,乃至得到整个晋阳的支持,至少士人方面,演湛已经无能为力了。
而作为明面上的幌子,《三国演义》在宣传口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小说是在明清发展至鼎盛,但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就定义了小说的含义,继而诸子百家中有著小说家这一流派。
发展成熟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多志怪、志人,唐朝出传奇小说,宋元出话本和演义,明清为歷代集大成的时期。
也就是说小说从先秦一直在发展,高殷所做的,其实就是將一部未来必將出现的文学名著提前搬上歷史舞台,比起现在的《世说新语》《酉阳杂记》等,敘事性更加连贯,情节更加精妙,加之朝代不远,尚属於新奇玩物。
更何况,高殷是太子。贵人自带一股潮流,引领中下层跟风,从来没有人敢贬低贵人,说他不该做这个做那个,只有追捧贵人,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何况还是这个时代,文人都乐於进行的文学创作?
人民群眾只会对太子的行为喜闻乐见,敢指手画脚,说太子做这做那不合適,你算老几?不要命了?
除了《三国演义》,高殷此前还在鄴都的时候,把《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等话本故事也都整了出来,一是迎合上层贵女们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从而提升自已在她们眼中的分量一一不要小看这一套,贵女们一旦对作品產生好感,就容易共情到作者身上,继而倾向於本就正统的储君高殷,潜移默化的对她们家中的男性造成影响。
太子、贵女们的上层圈流行这一套,那其他贵族、富商也就会投其所好,继而发展出一条书籍和演艺的產业链。
底层人的確是没钱玩这些,但富人有钱,他们出钱,底层人投身於內奉献服务,这就形成了金钱的运转,也能养活一些群体。
这样一来,钱就不是储藏在家里,或者跟著葬礼埋於地下的死物,而是社会財富在运转流通的象徵。
考虑到政治立场、文学要素等种种因素,以高殷建立起的文林馆土人为首,无条件地为太子的书籍进行宣传,文林馆成为一个兼顾上下两头的跳板,上层通过文林馆能直接接触太子和名儒的特殊地位,有机会一跃成为太子眼前的红人,从而为自己和家族在將来进入朝堂而打好基础:
下层那些默默无闻,家境贫寒的士人,也能通过文林馆诸多工作发挥所学,並收取一些报酬过活,这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好事,对太子也就无限的感恩戴德。
高殷当然不缺钱,但他是一个派系的政治领袖,要为整个派系的人负责,底层人都会缺钱,很多世家因为战乱,也都家境贫瘠,要给这些人一条活路走,至少不能让他们饿死。
对高殷来说,这些钱连零都算不上,却是那些底层人一家子赖以生存的保命钱。
而且宣传工作还是要做的,高演登基后,也下令让国子监备立官署,安置学生,讲经授典,每年考试,为国家建立人才库。
高殷的文林馆,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先备工作,不仅现在就给他宣传造势,而且等他上位时,应该已经培养好了一大批官僚预备役,都是他稳固的班底,经过简单的培训,未来征战四方打下领土,就能派他们做官,迅速建立起齐国的统治。
从隋朝到唐朝,虽然皇族和一大批贵族、高级官员和將领都变来变去,但很大一部分中下层做事的吏员是不会变的,给谁干不是干,无非是换了一个主人。
得到这些吏员的忠心,某种意义上比所谓的文臣武將还要重要,秦朝就是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导致秦吏多被逼著跟六国遗老一起造反,或者镇压不住反贼被杀。
而演义的內容,也是在尽力弥合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空缺。
为什么中原之人自称民族为汉?为什么不是秦人、周人?是不是秦始皇、项羽就不是汉人了呢?
炎黄子孙、中国人、华夏人、汉人、唐人,到底有什么区別?
汉作为族名,是汉朝与其后的中原之人,与四围的外族人接触而產生的。就如同没有第二人,便没有比较,不知道自己美丑一样,如果没有“非我族类”之人,就不知道自己属於汉人,也就不会有民族意识。
十个汉人凑在一起,只会通过各自的家乡、官职、年龄等其他因素划分归属,而出现了异族,才会强调起汉人这个概念,否则你我就是江东人、齐人、蜀人、燕人。
汉人之称呼成为民族的实体,正起於魏普南北朝,五胡等族趁著中原大乱,纷纷入主中原,汉人和非汉族接触,各自为了保护血统和文化的纯洁性,汉人才成为了彼时对中原之人的流行指代。
之所以不选择晋人,则是因为晋人有祖,祖为汉人,选择晋则无法和祖宗连接上。
不选择秦,是因为秦没有建立民族认同,不被中原之人承认为正统之主,不选择周,
则是因为周初期无法囊括后来的汉地汉人,后期则分裂成春秋战国,汉成了最適合统括这段时期的中原人的称呼。
炎黄子孙是溯源称呼,中国是地域称呼,华夏是文明称呼,汉人则是三代以后,对中原主体民族的称呼。
海外的唐人街就是最好的明证,“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外国之人第一次接触汉族,就是以唐朝的面目。
所以虽然贏政、项羽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汉人,但他们同属华夏地域,中原之人的重要烙印刻在他们身上,是后人对这段歷史的总称,汉人只是一个总称概目,就如同项羽是“歷史科秦汉属西楚种”。
这种说法,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有趣的逻辑:汉人似乎並不需要知道自己是汉人。
或者说一个更无耻的逻辑:“夷入华则华,华入夷则夷。”
你是匈奴人?氏人?羌人?还是鲜卑人,女真人,蒙古人?
没关係,你进入中原,那就是汉人了!
然而这太薄弱了一点,似乎来的就是主,中原作为大地母亲,似乎有点不挑丈夫。
所以新的评价標准就出现了:你得学这一套中原礼仪,学汉人的规矩,继承了汉文明,才算是中原新主,大家的新父。
“今日復见汉官威仪!”
这本《三国演义》,承载的就是这项政治任务,明確中原之地曾经是汉人统治的天下,所有入主的政权,或多或少都要被汉人影响,可以极大的团结汉人以及汉化的鲜卑人。
这势必会引起鲜卑遗老的反弹,特別是在马族腥腹,胡风盛行的北国,但难做不代表不做,要不然太后和二王那么难搞,高殷就別搞了,直接投降送死算了。
《三国演义》中精妙的故事桥段,和出彩的角色人设,是它能够盛行的基础,高殷用此让底层的鲜卑人共情,就好像清末八旗子弟,听《说岳》得知岳飞抗金被杀,也不住扼腕嘆息,为岳飞鸣不平一样,诸多汉人英豪的故事,足以让这些底层鲜卑人对汉朝那段往事深深嚮往。
忠臣孝子、豪杰义士的故事,都是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刻画,最容易打动人心,尤其是在军队里一起上过战场流血受伤的同袍,鲜汉之別比不上一起扛枪的情谊,再加上这类评书攻势,很容易就塑造出他们对八旗的归属感。
而等《三国演义》完结后,高殷又会重新开始撰写《光武演义》的故事,將西汉末年刘秀如何夺取天下的事情描写起来,这回便是汉朝中兴,其后又是《楚汉传奇》
高殷会用自己的影响力,让这些小说在世间兴起热潮,无论世人是否认同,都会让他们有了解的最便宜的渠道,知晓此前的汉人世道,最大程度的洗涤、消弹北朝的胡风腥腹。
而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汉族之名实际上已经不堪使用了,统战不了整个天下,至少晋阳的鲜卑勛贵们,肯定就不能够接受。
但齐族可以啊!正是通过演义论证西汉到东汉到魏普的汉族英豪的天命,再將这些英豪穿凿附会,包装成高欢高洋高殷的前世,再加上佛教的影响力,確立一套独属於齐国天子的天命观,构造一个大齐天子为核心的高氏齐族核心价值观,走齐国特色的封建主义道路,以统战汉人、鲜卑人、高车人乃至突厥等无数个民族。刘汉倒下,高齐接力,重走復兴路。
汉朝的天命已去,现在是继承了德行和天命的齐朝,其他国家的逆民只是还没有归沐王化,在他国是汉人,在齐国是齐人。
这甚至能缓和后人对高殷娶突女子为皇后的击,毕竟高殷掌握著对新民族一一齐族的解释权,而齐族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和汉族的区別在哪,等研究透了,自然会解决这个问题。
顺便还能把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之类的东西塞进去,给未来培养合理的科学体系打底。
如此,也能抵消一些遗老对汉族的反感,形成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確,毕竟高洋可以说自己不是汉人,是鲜卑人,但他怎么也要承认自己是大齐天子。
天子都如此,其他人更是必须尊崇,將齐从国的概念升格为文明与民族的概念,宛如后世的“唐人街”,在统战能力上又焕发出了新活力。
汉人是齐人的先祖,齐人是汉人的未来。
秦汉第一帝国的故事已经结束,接下来是齐人开启的第二帝国时期。
而他高殷,也就作为君主和第一推动人,成为新族的民族印记,刻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位置,影响著所有人。
这是高殷勃勃的野心,先让所有人认识到汉朝的旧日荣光,然后在这个新时代重塑人们的民族信仰,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柄。
早期的確需要佛教帮忙宣传造势,但等高殷地位稳固,成功塑造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那么佛教的影响力也就会被他这个活著的哲人王、新刘邦、现世人皇所压制。
做完这一切,对高殷而言,繁琐的工作基本都结束了,弟弟绍仁也就此离开他的生活,只有祭祀的时候,才需要想起,
这显然是无情的,但没办法,死者无情,活人还要面对各种事务。
高殷对此隱约有些內疚,可一想到自己身怀改变歷史的使命,又觉得理所当然,不时看向宇文邕,以这份功绩不断安慰著自己。
宇文邕被看得头皮发麻,不知道太子在想些什么,
无论如何,高殷的確是要好好利用这个宇文邕,不过这不急,那都是他登基之后的事情,当务之急是给自己的未来扫清障碍。
首先是《三国演义》,即將完结。
《三国演义》是高殷最早布下的小棋之一,它不能直接推动局势,但对其有所帮助,
例如让人以为太子是想推广自己的书籍,进而建立文林馆,发展印刷术,从而在汉族土人和文坛上扬名,是典型的儒风太子。
但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幌子,实际上是利用皇宫內的东宫辑事厂的权力,加上皇宫外,
都城內的文林馆,以做生意为由发展都城的势力,再通过大都督府侵吞京畿府的治安管理权,继而控制住京畿一带的军队和治安,以及特务侦缉的能力。
现在的都城治安,一部分出自宫中禁卫,只要不是越权,高洋不会特意来找自己的事情,另一部分就是大都督府和京畿府,这都是高殷的职权范围內了,可以说后世帽子叔叔在这个时代的定位,都已经是高殷的部下。
同时发展起来的印刷產业,又满足了佛教对於宣传经文的需要,给高殷和僧人们深度绑定打下了现实基础,使他成就佛教推动的新月光王。
等其他人反应过来的时候,高殷已经率兵出征,建立功勋,回来之后更是强化了这部分掌控力,即便意识到高殷不是一个纯粹的汉儒,高演高湛也没有办法,毕竟现在大权在洋殷父子二人手里。
想要翻盘,一是得等高洋死去,二是要拉拢住那些还没有投靠高殷的大將,乃至得到整个晋阳的支持,至少士人方面,演湛已经无能为力了。
而作为明面上的幌子,《三国演义》在宣传口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小说是在明清发展至鼎盛,但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就定义了小说的含义,继而诸子百家中有著小说家这一流派。
发展成熟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多志怪、志人,唐朝出传奇小说,宋元出话本和演义,明清为歷代集大成的时期。
也就是说小说从先秦一直在发展,高殷所做的,其实就是將一部未来必將出现的文学名著提前搬上歷史舞台,比起现在的《世说新语》《酉阳杂记》等,敘事性更加连贯,情节更加精妙,加之朝代不远,尚属於新奇玩物。
更何况,高殷是太子。贵人自带一股潮流,引领中下层跟风,从来没有人敢贬低贵人,说他不该做这个做那个,只有追捧贵人,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何况还是这个时代,文人都乐於进行的文学创作?
人民群眾只会对太子的行为喜闻乐见,敢指手画脚,说太子做这做那不合適,你算老几?不要命了?
除了《三国演义》,高殷此前还在鄴都的时候,把《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等话本故事也都整了出来,一是迎合上层贵女们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从而提升自已在她们眼中的分量一一不要小看这一套,贵女们一旦对作品產生好感,就容易共情到作者身上,继而倾向於本就正统的储君高殷,潜移默化的对她们家中的男性造成影响。
太子、贵女们的上层圈流行这一套,那其他贵族、富商也就会投其所好,继而发展出一条书籍和演艺的產业链。
底层人的確是没钱玩这些,但富人有钱,他们出钱,底层人投身於內奉献服务,这就形成了金钱的运转,也能养活一些群体。
这样一来,钱就不是储藏在家里,或者跟著葬礼埋於地下的死物,而是社会財富在运转流通的象徵。
考虑到政治立场、文学要素等种种因素,以高殷建立起的文林馆土人为首,无条件地为太子的书籍进行宣传,文林馆成为一个兼顾上下两头的跳板,上层通过文林馆能直接接触太子和名儒的特殊地位,有机会一跃成为太子眼前的红人,从而为自己和家族在將来进入朝堂而打好基础:
下层那些默默无闻,家境贫寒的士人,也能通过文林馆诸多工作发挥所学,並收取一些报酬过活,这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好事,对太子也就无限的感恩戴德。
高殷当然不缺钱,但他是一个派系的政治领袖,要为整个派系的人负责,底层人都会缺钱,很多世家因为战乱,也都家境贫瘠,要给这些人一条活路走,至少不能让他们饿死。
对高殷来说,这些钱连零都算不上,却是那些底层人一家子赖以生存的保命钱。
而且宣传工作还是要做的,高演登基后,也下令让国子监备立官署,安置学生,讲经授典,每年考试,为国家建立人才库。
高殷的文林馆,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先备工作,不仅现在就给他宣传造势,而且等他上位时,应该已经培养好了一大批官僚预备役,都是他稳固的班底,经过简单的培训,未来征战四方打下领土,就能派他们做官,迅速建立起齐国的统治。
从隋朝到唐朝,虽然皇族和一大批贵族、高级官员和將领都变来变去,但很大一部分中下层做事的吏员是不会变的,给谁干不是干,无非是换了一个主人。
得到这些吏员的忠心,某种意义上比所谓的文臣武將还要重要,秦朝就是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导致秦吏多被逼著跟六国遗老一起造反,或者镇压不住反贼被杀。
而演义的內容,也是在尽力弥合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空缺。
为什么中原之人自称民族为汉?为什么不是秦人、周人?是不是秦始皇、项羽就不是汉人了呢?
炎黄子孙、中国人、华夏人、汉人、唐人,到底有什么区別?
汉作为族名,是汉朝与其后的中原之人,与四围的外族人接触而產生的。就如同没有第二人,便没有比较,不知道自己美丑一样,如果没有“非我族类”之人,就不知道自己属於汉人,也就不会有民族意识。
十个汉人凑在一起,只会通过各自的家乡、官职、年龄等其他因素划分归属,而出现了异族,才会强调起汉人这个概念,否则你我就是江东人、齐人、蜀人、燕人。
汉人之称呼成为民族的实体,正起於魏普南北朝,五胡等族趁著中原大乱,纷纷入主中原,汉人和非汉族接触,各自为了保护血统和文化的纯洁性,汉人才成为了彼时对中原之人的流行指代。
之所以不选择晋人,则是因为晋人有祖,祖为汉人,选择晋则无法和祖宗连接上。
不选择秦,是因为秦没有建立民族认同,不被中原之人承认为正统之主,不选择周,
则是因为周初期无法囊括后来的汉地汉人,后期则分裂成春秋战国,汉成了最適合统括这段时期的中原人的称呼。
炎黄子孙是溯源称呼,中国是地域称呼,华夏是文明称呼,汉人则是三代以后,对中原主体民族的称呼。
海外的唐人街就是最好的明证,“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外国之人第一次接触汉族,就是以唐朝的面目。
所以虽然贏政、项羽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汉人,但他们同属华夏地域,中原之人的重要烙印刻在他们身上,是后人对这段歷史的总称,汉人只是一个总称概目,就如同项羽是“歷史科秦汉属西楚种”。
这种说法,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有趣的逻辑:汉人似乎並不需要知道自己是汉人。
或者说一个更无耻的逻辑:“夷入华则华,华入夷则夷。”
你是匈奴人?氏人?羌人?还是鲜卑人,女真人,蒙古人?
没关係,你进入中原,那就是汉人了!
然而这太薄弱了一点,似乎来的就是主,中原作为大地母亲,似乎有点不挑丈夫。
所以新的评价標准就出现了:你得学这一套中原礼仪,学汉人的规矩,继承了汉文明,才算是中原新主,大家的新父。
“今日復见汉官威仪!”
这本《三国演义》,承载的就是这项政治任务,明確中原之地曾经是汉人统治的天下,所有入主的政权,或多或少都要被汉人影响,可以极大的团结汉人以及汉化的鲜卑人。
这势必会引起鲜卑遗老的反弹,特別是在马族腥腹,胡风盛行的北国,但难做不代表不做,要不然太后和二王那么难搞,高殷就別搞了,直接投降送死算了。
《三国演义》中精妙的故事桥段,和出彩的角色人设,是它能够盛行的基础,高殷用此让底层的鲜卑人共情,就好像清末八旗子弟,听《说岳》得知岳飞抗金被杀,也不住扼腕嘆息,为岳飞鸣不平一样,诸多汉人英豪的故事,足以让这些底层鲜卑人对汉朝那段往事深深嚮往。
忠臣孝子、豪杰义士的故事,都是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刻画,最容易打动人心,尤其是在军队里一起上过战场流血受伤的同袍,鲜汉之別比不上一起扛枪的情谊,再加上这类评书攻势,很容易就塑造出他们对八旗的归属感。
而等《三国演义》完结后,高殷又会重新开始撰写《光武演义》的故事,將西汉末年刘秀如何夺取天下的事情描写起来,这回便是汉朝中兴,其后又是《楚汉传奇》
高殷会用自己的影响力,让这些小说在世间兴起热潮,无论世人是否认同,都会让他们有了解的最便宜的渠道,知晓此前的汉人世道,最大程度的洗涤、消弹北朝的胡风腥腹。
而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汉族之名实际上已经不堪使用了,统战不了整个天下,至少晋阳的鲜卑勛贵们,肯定就不能够接受。
但齐族可以啊!正是通过演义论证西汉到东汉到魏普的汉族英豪的天命,再將这些英豪穿凿附会,包装成高欢高洋高殷的前世,再加上佛教的影响力,確立一套独属於齐国天子的天命观,构造一个大齐天子为核心的高氏齐族核心价值观,走齐国特色的封建主义道路,以统战汉人、鲜卑人、高车人乃至突厥等无数个民族。刘汉倒下,高齐接力,重走復兴路。
汉朝的天命已去,现在是继承了德行和天命的齐朝,其他国家的逆民只是还没有归沐王化,在他国是汉人,在齐国是齐人。
这甚至能缓和后人对高殷娶突女子为皇后的击,毕竟高殷掌握著对新民族一一齐族的解释权,而齐族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和汉族的区別在哪,等研究透了,自然会解决这个问题。
顺便还能把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之类的东西塞进去,给未来培养合理的科学体系打底。
如此,也能抵消一些遗老对汉族的反感,形成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確,毕竟高洋可以说自己不是汉人,是鲜卑人,但他怎么也要承认自己是大齐天子。
天子都如此,其他人更是必须尊崇,將齐从国的概念升格为文明与民族的概念,宛如后世的“唐人街”,在统战能力上又焕发出了新活力。
汉人是齐人的先祖,齐人是汉人的未来。
秦汉第一帝国的故事已经结束,接下来是齐人开启的第二帝国时期。
而他高殷,也就作为君主和第一推动人,成为新族的民族印记,刻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位置,影响著所有人。
这是高殷勃勃的野心,先让所有人认识到汉朝的旧日荣光,然后在这个新时代重塑人们的民族信仰,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柄。
早期的確需要佛教帮忙宣传造势,但等高殷地位稳固,成功塑造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那么佛教的影响力也就会被他这个活著的哲人王、新刘邦、现世人皇所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