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总管

    第159章 总管
    天水公是宇文广,他是宇文泰侄子、宇文导长子,如果宇文导不死,那么该由宇文导来辅政,而不是宇文护。
    这几人是宇文毓身边少有的宗室帝党,从文王第七子开始,余下的兄弟们也才十岁,
    能帮上忙的只有邕、宪、直,五弟宇文宪而今在益州出任刺史,宇文毓尽力了也才拉回来一个宇文邕。
    虽然身边人手稀缺,但宇文毓作为人主,不能展现丧颓之意,那样只会让臣下更加不安。
    而且他也不是全败,他还有著两个重量级的帮手:宇文叔裕,万纽於翼。
    宇文叔裕原姓韦,字孝宽,五年前隨于谨、宇文护等人进攻江陵,被封为县公,赐姓宇文氏,去年被宇文毓升为麟趾殿学士。
    宇文护主导篡魏,必然得罪了一大帮的元氏宗亲,而韦孝宽年轻的时候遇到萧宝簧在关中叛乱,他就跑去洛阳请求朝廷让他做大军先锋平叛,当时的北魏朝廷很欣赏他的气节,於是任命韦孝宽为统军,从此以后韦孝宽就是大魏的忠臣。
    而他和各方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繫:他的妻子是杨侃的女儿,杨侃有个堂弟叫做杨;
    二十二岁的时候担任析阳郡守,和新野郡守独孤如愿的关係很好,而且政绩都很不错,乃至被人称作“联璧”,传为美谈,后来这位独孤如愿被迫改名为信:
    他后来的第二个夫人姓郑,出身滎阳郑氏,第三个夫人叫元幼娥,是北魏常山王元淑的孙女。
    这么复杂而宽广的人脉,自然被宇文毓盯上了,宇文毓的王后可是独孤信的长女,虽然已经去世,但不妨碍他用这层关係拓展上韦孝宽、而今是宇文叔裕的人脉。
    能得到宇文叔裕的鼎力支持,那就得到潜在的一帮元魏宗室支持,隱约可以对抗宇文护。
    而另一个帮手万纽於翼有一个很厉害的父亲,柱国大將军、燕国公万纽于谨。
    除此以外,还有普六茹忠等臣子,但多数被阻隔在外朝。
    宇文邕、宇文广、宇文叔裕,三人不仅都姓宇文,且爵位恰好是国公、郡公、县公的排序。
    宇文叔裕年岁最长,虽然是外姓,但宇文毓生怕他不是自己的人,请他上座。
    “今日朝堂上,普公忽然归政於我。”
    宇文毓说得很简略,却让眾人一惊,宇文邕急忙问起:“可是有何事发生?”
    “前方打探情报,说齐人似乎將要侵犯。”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宇文叔裕发问:“哪里的兵马?”
    “听说是来自邮城,非晋阳。”
    眾人鬆了口气,宇文毓连忙问起:“君不镇守在玉璧,玉璧可无恙乎?”
    宇文叔裕微微点头,抚著须说:“留任的將领气度沉稳,遵照我的法令行事,只要晋公不去打扰,那么他在就有如我在。”
    “这我就放心了。”
    宇文毓心中稍安,把韦孝宽拖来长安,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如果他不在的这段时间內玉璧被攻破,那他们周国的局势就危险起来了。
    某种意义上,他倒是以私谋公了。
    但这种机率很小,首先韦孝宽自己也不想常年驻守玉璧,在那里吃沙子,如果有的选,当然是进入中央朝廷做官掌权。
    功勋这种东西不及时变现,越晚就越廉价。
    其次,玉璧本身就是很坚固的城池,依险而建,城周八里,四面並临深谷,且从前任守將王思政到他韦孝宽手中,已经经营了二十年,期间顶住东贼两次进攻,关中铁壁,战绩可查。
    得知外事无大碍,宇文毓的思绪转回到周国內部,宇文邕进言:“晋公的行为一定是试探,不知天王如何回復?”
    宇文毓点头:“我也以为如此,多加挽留,但他执意放权,最后还是命他辅政。”
    宇文邕有些忧虑:“臣弟以为不妥。这样不是暴露了心事?恐晋公会知天王之心。”
    “也不能这么说。”宇文广摇了摇头:“天王不是黄口孺子,晋公还要把持朝政多久?他也该放权了!”
    宇文广的话其实才比较正確,因为宇文毓是庶长子,大嫡长子宇文觉八岁,只是因为宇文觉是元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宇文护才会拥立他;宇文觉死后没有其他嫡子,宇文护就选立庶长子继位,选择一个年长的君主来继位,表达自己不乱统序和不想控制幼君。
    宇文毓继位的时候就二十三了,此时二十五岁,比高殷都大一轮,早该亲政了,因此宇文护的执政也存在一定的朝野压力,如今还政,在臣子眼里也算正常。
    宇文叔裕又问起:“左右十二军可调吗?”
    这就是宇文泰建设府兵制的成果了,起初是模仿周礼,置天子六军,六柱国分领,一个柱国督两个大將军,分掌禁旅,而一个大將军又督两个开府,是二十四军。
    而后又对此进行了精简,十二军分別是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其下就是各级別的府兵,从地方基层一层层拱卫到中央朝廷。
    这十二军平日各有职责,每逢出征则典选兵马,由柱国或大將军率领,打完仗回朝交权,好处是加强了周国的中央集权,坏处是现在权力不在天王,而在臣子手上,普公才是中央。
    而宇文护接班之后,没有他的手令,一兵一卒都调不了,如果他在朝堂上没有对此作出表示,那就是空谈。
    宇文毓摇摇头,下朝之后宇文护没找他商议这个事情,那就说明兵权还捏在他的手里,还给他的只有处理政务的能力,他仍旧是傀儡。
    事態依然严峻,甚至有些残酷,天王掌权的野心被普公略微试探了出来,而天王还没能掌握真正的权力。
    宇文广提出一个想法:“不如大力拔擢晋公亲信,迷惑於他?或者广纳美女,既能表现自己无远志,又能暗中联姻豪门贵戚,积蓄力量。”
    宇文毓觉得都不行,自己已经二十五了,寿数已经过半,这些小招式见效太慢,还会折损名声。
    而且他在地方歷练过,出任岐州刺史的时候治有美政,宇文护对他的才能一清二楚,
    忽然来这一套,很容易被察觉的。
    现在重要的是夺取兵权。
    “这样如何?”宇文邕忽然出声:“既然十二军不可调,那就不叫十二军,將各州都督称作总管。”
    这个提议让宇文毓眼前一亮,他看向身侧的宇文叔裕,见他点头,也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
    都督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將校,又叫帐下都督,类似队主与佐领;而后一种是一支军队或一个军区的主將,这就大了天了,这种的全称其实是“都督某州军事”。
    高殷现在的军职就是大都督,也就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所有军区他都可以指手画脚,而周国里的六柱国与十二大將军其实也是大都督,是第二级与第三级的国家將领,他们之下是刺史或都督,国家第四级军事长官。
    这种方式就是利用行政力量改变官职称呼,如果把都督的名字改为总管,那么总管由谁指挥也在题中之意,权力也就这样落入到了新的指定的长官手里。
    至於十二军以下的府兵嘛·就没有了呀,你们可以指挥都督府,但现在都督没了,
    变成总管了。
    这也是很典型的利用行政权力夺取军事权力的方法了,就像宇文泰给府兵们改姓一样,改了名字,就会潜移默化地变成新团体。
    “此法虽好,但恐为晋公所察。”
    宇文叔裕提醒了一下,经典方法的缺点就是大家都知道,只要反应过来,就能明白天王想要做什么:“今日亲政,不可急切,不如等待时机,任普公应敌。若其败,则威名折损...”
    “若其胜呢?!”宇文毓忽然出声,虽然面色如常,但急切的话语充分显示他的焦虑宇文叔裕沉默片刻,忽然说:“若其胜,则不过如常而已,於我周国有利,还是要静候时机。”
    “普公野心不广,若其为萧鸞、高洋之辈,应当在文王死后自取其位,何必拥立孝閔天王?”
    韦孝宽还有句话没说,就是宇文觉死后宇文护完全可以篡位,不必再拱宇文毓上台。
    “此前晋公名位不显贵於各柱国,功绩也不能服眾,如今四十有六,年事已高,其自比为周公,理当顾虑后事,再掌权数年,也就会缓缓归政了;即便普公想做霍光,长久把持国政,可一旦去世,子孙同样接不住他的权势,天王年轻强盛,总有机会,不必急於一时。”
    “孝閔就是没考虑到这一点,才会遭遇祸患。不还兵权,也是有孝閔先例在前,唯恐身后无节,才留权保命,此时不能令晋公生疑,反倒要让他安心。”
    改都督府为总管府,就很容易刺激宇文护。
    宇文叔裕这番分析更加深入,让宇文邕有些惭愧,自己只想到了好处,没能考虑全盘。
    “可若如此,我们不就直接拿回兵权了吗?到时晋公也无可奈何。”
    宇文广说著,叔裕不再发言,邕首先驳斥广:“不可將敌人想得太弱,以为他们不察,晋公的相府可是有著眾多幕僚的!”
    隨后他看向天王,想要撤回进言,却发现天王正在沉思,显然是有所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