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宵谋
第94章 宵谋
“太子所为,自有道理,臣下不好揣摩。”
苏琼饮了口酒:“为臣之道,以敬慎为要。”
高湛听不懂,一敲桌子:“说得正是!但若是主上思虑不深,我们做臣子的,也要替他谋划谋划吧?”
苏琼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他被邀请而来,虽然不是正宴,但进入秘室,宴席丰盛所谈之事非小。
长广王仪表瑰杰,风度高爽,但性格喜淫好侈,聪明劲儿也都用在玩乐上,说他想为天子分忧,就是个大笑话,又提到了那批犯人,想来是要利用他,与太子打擂台。
这种触霉头的事情,苏琼自然不想参与,可直接离场,会落了长广王面子,所以他只顾饮酒,打算不胜酒力。
只是高湛今日似乎真要做个忠臣,絮絮叨叻说了许多武会的疏漏和安全问题,难免会藏污纳垢。然而这些事情不由大理寺管,苏琼只管决正刑狱,心里毫无波澜,他甚至觉得一个都没到场的人,说的像亲眼看见的一样,用心不要太明显。
而后高湛转口,说起太子释放的那些死刑犯,有的在家乡为非作岁,有的文犯起了案子,苏琼只是含糊回话,说之后会去调查。
“唉!这些都是小事,可小事都没管好,怎么能成就大事?太子还要搞什么齐律,想来也不过一时起意,过些日子,就没消息了!”
高湛的言论有些过分,苏琼不得不提醒他:“长广王想是醉了,不如今日尽兴到此,
改日再欢饮。”
“我没醉!”高湛为了证明,又猛喝了一大盏,苏琼一边称讚他豪迈,一边盖住酒壶,让他不要再喝。
“鸣、呜鸣”高湛忽然捂住脸颊,隱有泣声,同时还扯住苏琼的袖子,苏琼有些尷尬,只得发问:“长广王这是?”
“我是为寺正而泣!上有昏暮天子,下有乖戾储君,行为皆无法度,纵使寺正宽平,
又能挽回多少国威呢?”
苏琼闻言,急忙回道:“原来不是长广王醉了,而是我醉了,这些话我听不仔细,长广王也切勿当真。”
高湛不依不饶:“我听人言苏珍之既直且正,名以定体,京师呼为“断决无疑苏珍之”,原是谣言耶?”
这么一问,反倒把苏琼的傲气问出来了:“流言胡讽,本不可信,长广王自以为然我又能如何?”
“那好,眼下就有一件大案正在发生,若无人出头,则被太子所掩盖。寺正若能秉公处理,既可纠正太子的过失,又能维护国法,还可以出一口恶气,就是不知寺正敢不敢伸张正义?”
他鬆开苏琼的衣袖,苏琼倒不急著走了,来回步,在想要不要蹭这个浑水。
最终,他还是坐下了:“长广王可尽言,琼只是出於寺正的职责,维护国家的法理,
除此以外,再无他事。”
高湛大喜:“好!苏珍之,我就知道你是直臣!”
高殷送完斛律一家,还在几位王叔府中逗留了片刻,回宫时天色已晚,就连高洋都已经和李祖娥睡下,没找他谈话。
虽然在各府中都吃了些东西,但他才十三岁,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入宫的短短路途加上这一天的操劳,让高殷一下车就感觉飢饿,於是下令让膳房做些宵夜,他在书房里处理事务,吃完了就休息。
“这几日小心些。”周逸进入屋內,就听见高殷的叮瞩:“我怕有宵小作乱武会,你让那些人都给我盯紧点,该准备的准备好,不要出了岔子。”
周逸领命,一一匯报今日的发现,经过高殷的指点和这些日子的训练,辑事厂已经运转了起来,那些侦探都是挑选出来的人才,身家又多为清白,得了太子之恩活命,又能用太子的威势,可谓一朝登天,做事忠诚又勤快一一毕竟他们不想被送回去放生。
至於为什么清白之人还会成为死刑犯,这就是齐承魏制的特色了。
比如商朝法律规定,把灰倒在街道上的人要处以刑罚,孔子对此的评价是“知治之道”,认为灰尘在街上扑面脏人,人们就会生气,生气就容易斗殴,殴斗则扩大规模,最终导致家族世仇。
先不说孔圣人是怎么得出这个逻辑的,他最终的结论是,人们不倒灰很容易,而重刑让人们厌恶,所以人们就会为了不受刑而做容易的事情,也就是不倒灰,这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所以倒灰就受刑,是合乎道理的。
然而这个理念,隱含一个恐怖的逻辑,既国家不用考虑律法的合理性,就能隨意制定法律逼迫人民就范,法律的权能就此落在拥有制定权的国家统治者、拥有解释权的士大夫,以及执行权的官更手里,奴役看百姓。
让一个既得利益者,或者不会被处罚的人去解释,那这条法律就永远没有缺陷,毕竟他不会因为这条法律的缺陷受损;但那些真正被法律所迫害的人,又没有能力去修改这条法律,这些供御囚就是受到了这样的困境。
拓跋鲜卑还是部落联盟的时候,有简单的习惯法,但后来发达了,入主中原统北百年,適应中原的魏律该是个什么样子的,鲜卑人搞了很多年,也没完全搞清楚,可能孝文帝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太和律》,但后来僵化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而后到了东魏,军政和国政事务繁多,已经不统一了,没有强大的皇权支撑,法律也沦为了官员们的玩物,称之为“变法从事”。
高洋刚登基的时候,因为革故鼎新,官员们都还奉守国法,然而天保六年以后,高洋逐渐昏丧,用杀人来满足心意,这时法律的初衷,就从竖立高氏威严,维护齐国统治,变成了取悦主上,杀人媚人。
既然思路变了,那执行也就变了,齐国人民赶上了好时候,无论是贼盗的还是违制的,诈偽的又或者是毁损的,都有很大概率升级为最高规格的死刑和典藏版虐杀。
许多人甚至被诬告造反,或怀念旧魏、毁大齐而被捕入狱,这已经不是人们违背法律而变成了罪犯,而是自上而下被扭曲的法律强迫看人们变成罪犯。
其中的確是抓捕了一些罪大恶极的犯人,他们也应该遭受处刑,但更多的是被恶意曲解的法律框住的普通人,成为了满足高洋杀戮欲望的贡品。
所以高殷从杨那得到了这批死刑犯的资料后,將其中可以用的人筛选出来,分成不同的类型,“凶犯”,“清白子”,“不良人”,“百姓”。
凶犯已经被他暗中处死,留在辑事厂的是清白子,不良人和百姓则另有任务。
匯报完了事情,周逸退下,膳房带著宵夜而来,高殷正准备用膳,忽然传来通报,说段妃又差人来送宵夜,高殷便將自己膳房准备的宵夜送给了近侍,吃起段华秀送来的。
等用完膳洗漱、准备睡下,门外又有人求见。
“谁?”
“是奴婢李鹤。”
高殷有些发困了,但还是让他进来,打著呵欠:“何事?”
王氏庄园里,王晞去往一座別院,依照暗號敲门。
过了片刻,门被打开,王晞命家僕守在外边,独自一人闪身入內。
院內只有一个汉子,等进入屋中,他上了门门,才敢言语:“王君深夜来访,不知有何事?”
王晞带著酒菜,笑道:“许久不见,特来与君小酌。”
汉子知道他有事,坐等他摆开菜餚,王晞还没动,他就先夹起来吃了。
“王君今日带来的酒菜,倒是比往日丰盛许多。看来,今日之事非同小可。”
王晞提起酒壶,为汉子斟满一杯:“君果然敏锐。今日前来,確有一事相商。”
“无王君相助,向已亡於暴君之手,不妨直言忧虑,试为王君解之。”
“君快人快语,在下倒有些捨不得了!”王晞抚须,神色渐渐凝重:“太子高殷,君知否?”
“暴君之子,谁人不知!”汉子將肉放入口中,狠狠咀嚼:“不过是悍悍作態,將来亦是暴君!”
“正是。天保已让齐人惶惧,怎可再来一个天保?近日,太子在城中大张旗鼓举办武会,招揽府兵,君可听说了?”
“还有这事。”汉子微微一愜,隨后冷笑:“果然,此前所谓儒弱,不过是其掩饰,
年岁到了,就会和其父一样发癮癲。”
王晞轻咳:“君在我家庄园隱姓埋名,虽无不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这武会,倒是个机会。”
汉子闻言,放下筷子,抬眼看向王晞,眼中带著几分玩味:“哦?王君的意思—是让我投奔太子?”
王晞点了点头,压低声音:“以刘君之武勇,若能在武会上一展身手,必能得太子青睞。到时,便可顺理成章地进入他的大都督府。”
汉子眯起眼睛,语气悠悠:“王君这是要我去给太子当狗?还是说,另有打算?”
王晞轻笑,眼神冰冷:“若刘君能埋伏在太子身边,日后对我们大有神益;何况君就不想报仇?”
汉子脸色微变,闪过一丝恨意。他沉默片刻,缓缓道:“王君果然深谋远虑。不过他既是太子,想必身边高手如云,我若贸然行动,恐怕难以脱身。”
王晞摆了摆手,语气篤定:“刘君不必担忧,我已为你安排妥当,君只需在太子面前显露身手,取得他的信任即可。至於其他,在下自有安排。”
汉子盯著王晞看了片刻,忽然笑了:“王君这是要借我之手,给太子一个教训啊。此事若成,我能得到什么?”
王晞反问:“君还能得到什么?还想得到什么?人活一世,不图功名便图富贵,然而君族皆已遭戮,只余一幼子,在这齐国,还有什么可以留给他的?”
“唯独名望罢了。”
汉子听罢,闷下一口酒,王晞目光避开,任他內心挣扎。
忽然间,汉子拍案而起,双目迷离,眼角布满血丝,似是醉了,又似清醒了。
“好!再这么躲下去也不济事,我刘向这条命,就还给王君了!”
“太子所为,自有道理,臣下不好揣摩。”
苏琼饮了口酒:“为臣之道,以敬慎为要。”
高湛听不懂,一敲桌子:“说得正是!但若是主上思虑不深,我们做臣子的,也要替他谋划谋划吧?”
苏琼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他被邀请而来,虽然不是正宴,但进入秘室,宴席丰盛所谈之事非小。
长广王仪表瑰杰,风度高爽,但性格喜淫好侈,聪明劲儿也都用在玩乐上,说他想为天子分忧,就是个大笑话,又提到了那批犯人,想来是要利用他,与太子打擂台。
这种触霉头的事情,苏琼自然不想参与,可直接离场,会落了长广王面子,所以他只顾饮酒,打算不胜酒力。
只是高湛今日似乎真要做个忠臣,絮絮叨叻说了许多武会的疏漏和安全问题,难免会藏污纳垢。然而这些事情不由大理寺管,苏琼只管决正刑狱,心里毫无波澜,他甚至觉得一个都没到场的人,说的像亲眼看见的一样,用心不要太明显。
而后高湛转口,说起太子释放的那些死刑犯,有的在家乡为非作岁,有的文犯起了案子,苏琼只是含糊回话,说之后会去调查。
“唉!这些都是小事,可小事都没管好,怎么能成就大事?太子还要搞什么齐律,想来也不过一时起意,过些日子,就没消息了!”
高湛的言论有些过分,苏琼不得不提醒他:“长广王想是醉了,不如今日尽兴到此,
改日再欢饮。”
“我没醉!”高湛为了证明,又猛喝了一大盏,苏琼一边称讚他豪迈,一边盖住酒壶,让他不要再喝。
“鸣、呜鸣”高湛忽然捂住脸颊,隱有泣声,同时还扯住苏琼的袖子,苏琼有些尷尬,只得发问:“长广王这是?”
“我是为寺正而泣!上有昏暮天子,下有乖戾储君,行为皆无法度,纵使寺正宽平,
又能挽回多少国威呢?”
苏琼闻言,急忙回道:“原来不是长广王醉了,而是我醉了,这些话我听不仔细,长广王也切勿当真。”
高湛不依不饶:“我听人言苏珍之既直且正,名以定体,京师呼为“断决无疑苏珍之”,原是谣言耶?”
这么一问,反倒把苏琼的傲气问出来了:“流言胡讽,本不可信,长广王自以为然我又能如何?”
“那好,眼下就有一件大案正在发生,若无人出头,则被太子所掩盖。寺正若能秉公处理,既可纠正太子的过失,又能维护国法,还可以出一口恶气,就是不知寺正敢不敢伸张正义?”
他鬆开苏琼的衣袖,苏琼倒不急著走了,来回步,在想要不要蹭这个浑水。
最终,他还是坐下了:“长广王可尽言,琼只是出於寺正的职责,维护国家的法理,
除此以外,再无他事。”
高湛大喜:“好!苏珍之,我就知道你是直臣!”
高殷送完斛律一家,还在几位王叔府中逗留了片刻,回宫时天色已晚,就连高洋都已经和李祖娥睡下,没找他谈话。
虽然在各府中都吃了些东西,但他才十三岁,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入宫的短短路途加上这一天的操劳,让高殷一下车就感觉飢饿,於是下令让膳房做些宵夜,他在书房里处理事务,吃完了就休息。
“这几日小心些。”周逸进入屋內,就听见高殷的叮瞩:“我怕有宵小作乱武会,你让那些人都给我盯紧点,该准备的准备好,不要出了岔子。”
周逸领命,一一匯报今日的发现,经过高殷的指点和这些日子的训练,辑事厂已经运转了起来,那些侦探都是挑选出来的人才,身家又多为清白,得了太子之恩活命,又能用太子的威势,可谓一朝登天,做事忠诚又勤快一一毕竟他们不想被送回去放生。
至於为什么清白之人还会成为死刑犯,这就是齐承魏制的特色了。
比如商朝法律规定,把灰倒在街道上的人要处以刑罚,孔子对此的评价是“知治之道”,认为灰尘在街上扑面脏人,人们就会生气,生气就容易斗殴,殴斗则扩大规模,最终导致家族世仇。
先不说孔圣人是怎么得出这个逻辑的,他最终的结论是,人们不倒灰很容易,而重刑让人们厌恶,所以人们就会为了不受刑而做容易的事情,也就是不倒灰,这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所以倒灰就受刑,是合乎道理的。
然而这个理念,隱含一个恐怖的逻辑,既国家不用考虑律法的合理性,就能隨意制定法律逼迫人民就范,法律的权能就此落在拥有制定权的国家统治者、拥有解释权的士大夫,以及执行权的官更手里,奴役看百姓。
让一个既得利益者,或者不会被处罚的人去解释,那这条法律就永远没有缺陷,毕竟他不会因为这条法律的缺陷受损;但那些真正被法律所迫害的人,又没有能力去修改这条法律,这些供御囚就是受到了这样的困境。
拓跋鲜卑还是部落联盟的时候,有简单的习惯法,但后来发达了,入主中原统北百年,適应中原的魏律该是个什么样子的,鲜卑人搞了很多年,也没完全搞清楚,可能孝文帝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太和律》,但后来僵化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而后到了东魏,军政和国政事务繁多,已经不统一了,没有强大的皇权支撑,法律也沦为了官员们的玩物,称之为“变法从事”。
高洋刚登基的时候,因为革故鼎新,官员们都还奉守国法,然而天保六年以后,高洋逐渐昏丧,用杀人来满足心意,这时法律的初衷,就从竖立高氏威严,维护齐国统治,变成了取悦主上,杀人媚人。
既然思路变了,那执行也就变了,齐国人民赶上了好时候,无论是贼盗的还是违制的,诈偽的又或者是毁损的,都有很大概率升级为最高规格的死刑和典藏版虐杀。
许多人甚至被诬告造反,或怀念旧魏、毁大齐而被捕入狱,这已经不是人们违背法律而变成了罪犯,而是自上而下被扭曲的法律强迫看人们变成罪犯。
其中的確是抓捕了一些罪大恶极的犯人,他们也应该遭受处刑,但更多的是被恶意曲解的法律框住的普通人,成为了满足高洋杀戮欲望的贡品。
所以高殷从杨那得到了这批死刑犯的资料后,將其中可以用的人筛选出来,分成不同的类型,“凶犯”,“清白子”,“不良人”,“百姓”。
凶犯已经被他暗中处死,留在辑事厂的是清白子,不良人和百姓则另有任务。
匯报完了事情,周逸退下,膳房带著宵夜而来,高殷正准备用膳,忽然传来通报,说段妃又差人来送宵夜,高殷便將自己膳房准备的宵夜送给了近侍,吃起段华秀送来的。
等用完膳洗漱、准备睡下,门外又有人求见。
“谁?”
“是奴婢李鹤。”
高殷有些发困了,但还是让他进来,打著呵欠:“何事?”
王氏庄园里,王晞去往一座別院,依照暗號敲门。
过了片刻,门被打开,王晞命家僕守在外边,独自一人闪身入內。
院內只有一个汉子,等进入屋中,他上了门门,才敢言语:“王君深夜来访,不知有何事?”
王晞带著酒菜,笑道:“许久不见,特来与君小酌。”
汉子知道他有事,坐等他摆开菜餚,王晞还没动,他就先夹起来吃了。
“王君今日带来的酒菜,倒是比往日丰盛许多。看来,今日之事非同小可。”
王晞提起酒壶,为汉子斟满一杯:“君果然敏锐。今日前来,確有一事相商。”
“无王君相助,向已亡於暴君之手,不妨直言忧虑,试为王君解之。”
“君快人快语,在下倒有些捨不得了!”王晞抚须,神色渐渐凝重:“太子高殷,君知否?”
“暴君之子,谁人不知!”汉子將肉放入口中,狠狠咀嚼:“不过是悍悍作態,將来亦是暴君!”
“正是。天保已让齐人惶惧,怎可再来一个天保?近日,太子在城中大张旗鼓举办武会,招揽府兵,君可听说了?”
“还有这事。”汉子微微一愜,隨后冷笑:“果然,此前所谓儒弱,不过是其掩饰,
年岁到了,就会和其父一样发癮癲。”
王晞轻咳:“君在我家庄园隱姓埋名,虽无不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这武会,倒是个机会。”
汉子闻言,放下筷子,抬眼看向王晞,眼中带著几分玩味:“哦?王君的意思—是让我投奔太子?”
王晞点了点头,压低声音:“以刘君之武勇,若能在武会上一展身手,必能得太子青睞。到时,便可顺理成章地进入他的大都督府。”
汉子眯起眼睛,语气悠悠:“王君这是要我去给太子当狗?还是说,另有打算?”
王晞轻笑,眼神冰冷:“若刘君能埋伏在太子身边,日后对我们大有神益;何况君就不想报仇?”
汉子脸色微变,闪过一丝恨意。他沉默片刻,缓缓道:“王君果然深谋远虑。不过他既是太子,想必身边高手如云,我若贸然行动,恐怕难以脱身。”
王晞摆了摆手,语气篤定:“刘君不必担忧,我已为你安排妥当,君只需在太子面前显露身手,取得他的信任即可。至於其他,在下自有安排。”
汉子盯著王晞看了片刻,忽然笑了:“王君这是要借我之手,给太子一个教训啊。此事若成,我能得到什么?”
王晞反问:“君还能得到什么?还想得到什么?人活一世,不图功名便图富贵,然而君族皆已遭戮,只余一幼子,在这齐国,还有什么可以留给他的?”
“唯独名望罢了。”
汉子听罢,闷下一口酒,王晞目光避开,任他內心挣扎。
忽然间,汉子拍案而起,双目迷离,眼角布满血丝,似是醉了,又似清醒了。
“好!再这么躲下去也不济事,我刘向这条命,就还给王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