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战略

    第70章 战略
    此刻,高洋尤其认识到高殷的屯田策有多重要了,在將滥官与俸禄的事情糊弄过去之后,他又將话题引回高殷身上,不仅夸奖了他的几个奏程,还將临漳令稽哗和太子舍人李文思官復原职,给予一定的赏赐。
    同时,高洋又对几个重臣的官位进行调整,以可朱浑道元为太师,司空尉桑为太尉,冀州刺史段韶为司空,高演为大司马,高湛为司徒,而后又宣布要在最近修建大庄严寺。
    做完这些,高洋就匆匆结束了朝议,免得杨又追著他问钱的事情。
    “喉。”
    下朝的杨忍不住唉声嘆气,面对这转轮王转世,杨也是佛了,明明他们大齐有看天底下最厚的底子,只要高洋不作,好好休养数年,那他们现在就真的可以发动战爭,攻打周国。
    可惜大半的国力丟在了长城上,又在南方失去了一批干將,好在还是吃了梁国不少土地,比如太子提议屯由的石鱉等地,就是梁国动乱时趁机获取的。
    可惜齐国的政策一向是重北轻南,对南方的攻势不够,否则现在尽得江南也说不定。
    只是高洋也有高洋的难处,想到他被自己的弟弟和母后拉扯,杨也觉得难办了。
    还好高洋留下了一个好太子,那孩子只要能坐上皇位,自己就能做他的诸葛亮、王猛,在自己的规划下,就能扭转大齐的態势。
    只是想到太子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现,杨又不得不狐疑起来,太子颇有壮志这对同样有壮志的自己似乎不是太好的事,得让太子收收性子。
    下朝后的高殷回到了凉风堂,继续处理政务。
    不多时,高洋派遣侍者传来了諭旨,八月的时候,陈国江州刺史沈泰带领三千多人归附齐国,这批人被安置在淮南附近,由於高殷提出了淮南屯田策,因此这三千人就交给高殷调用。
    稽哗、李文思既然官復原职,那空出来的记室之位,高殷打算徵辟卢询祖。
    卢询祖出身范阳卢氏,始祖为东汉名儒卢植,也是刘备和公孙瓚的老师,自汉末三国两普十六国至今,范阳卢氏一直是“声高冠带,为世盛门”,帝族之女也要找范阳卢氏成亲。
    到了卢询祖祖父卢文伟这一代,他说服了刺史裴俊按旧跡兴修督亢陂水利,
    灌溉良田万余顷,无数百姓因他获利,所以很多人將修復工程委託於卢文伟。
    文伟哥是清贫的穷鬼,同时也是善於经营的人,一边接工程一边发展自己家的產业,渐渐地致富发达起来。
    等到献武帝於信都建义,文伟哥就跑去投奔,深受高欢喜爱,先后任安州刺史、代理东雍州、青州事务。
    文伟哥很会搞钱的同时也很不吝嗇,非常会来事,在哪儿人缘都好,经常和贵人们开宴会,是八面玲瓏的社交恐怖分子,在高殷出生的三年前去世。
    文伟的儿子是恭道,死得比文伟还早,由孙子询祖继承祖父的大夏男爵位,
    询祖懂术数,文章写得华美,哪怕是在世家子弟里也是难得的俊杰。
    高殷的舅舅李祖勛曾经宴请各位文土,高洋就突然派人来宴会上说茹茹已经被打败了,你们怎么不写贺表呢?他的使者就在一旁等候,卢询祖是最快完成的,他的文章也写得最好。
    前段时间,因为职务的关係,卢询祖被外调到北方边境担任筑长城子使,为此打扮得跟苦役一样去见杨表达不满,认为自己怀才不遇。
    杨情曾跟原主当做笑话提过,原主没在意,然而现在的高殷很在意。
    不仅因为卢询祖是个人才,拉拢他可以尝试得到范阳卢的支持,而且因为早年文伟哥的经营,他们这一支已是数得上的土豪之家,对於屯田工程颇为熟稔,
    在督亢陂也有著广泛的人脉。
    有钱有地位,有名望有才能,还有技术和人脉,实在不能放过,藉助他们的力量发展屯田,好处多多。
    考虑到此,高殷写了一封书信慰问卢询祖,並表示他隨时可以来大都督府担任记室。
    写就不久,陆续有臣子来凉风堂向高殷匯报工作,从他们的神情来看,自己此前的策略和部署,似乎已在朝堂上下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对於齐律的制订工作,也有一些臣子跃跃欲试,想加入齐律团队镀金,不过高殷想要的是苏琼那样的人才。
    海州刺史封述也不错,做法官的时间很长,熟悉条文,裁断公平,时人称讚。不过他性情又很粗鄙,有钱而吝嗇,亲友重病也不会救济,做官很高尚做人很失败。
    想来想去,高殷还是要等一等此前让高睿推荐的那几个俊才,陈康、房熊等人接到自己的邀请,还要时间考虑,而后启程赶来鄴都,这一来一回就耗去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好在他已经和平阳王高淹谈妥了,魏长贤已经从平阳王府转会到了他的大都督府,而今已在府內做著作佐郎,还曾跟高殷提过,要精撰《晋书》,成就先人的遗愿。
    就凭他是魏收的族叔和魏徵的老爹,高殷就相信他绝对能做到。
    如此一来,高殷近半年的战略发展方向已经確定了。
    除了在军事上经营鄴都,在政治上拉拢、分化普阳外,还在经济上开垦淮南这块自留地。
    以屯由为遮掩,吸收南朝逃亡而来的土人与將领,重新打造属於他的汉人军团。
    而想要这些人为他卖命,不给出好处可不行,高殷想过是否要学习朱元璋,
    设置五军都督府。
    最开始,朱元璋设置的就是大都督府,而且估计就是模仿著自己这个大都督府,掌天下兵马大权,只是自己没能做到,而朱元璋做到了。
    那时朱元璋已经登基十三年,基本统一了天下,大都督府便碍得扎眼,而且里面充斥著户位素餐的官员、混吃等死的勛贵,因此朱元璋將大都督府一切为五军,削弱了都督府的实权,且让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边互相制约而不能做大。
    但问题是高殷现在还处在创业初期,他倒是想做大呢!
    他的大都督府才刚刚创立,拋去高洋在政治上给予的加成,兵力还少得可怜,不然他也不用招兵买马了。
    说的更可怜一些,假设高洋现在立刻马上驾崩,那高殷理论上拥有整个齐国,可实际上真正能指挥动的就只有娥永乐率领的那三千宿卫,还没完全顺服的京畿兵可不认他刚刚成立不久的大都督府,勛贵们率领的普阳兵甚至可以算是敌人了。
    本就没有多少权力,还要分为五军,高殷是嫌自己权力太多、死得不够快才这么做。
    所以五军都督府目前还不適合他,那是军权上的推恩令,他现在要做的是“八旗”那样的加盟制,让一股股军力接受他赐予的名號,从而进入他的大都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