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苏洵病逝!
第158章 苏洵病逝!
淮左,江府。
书房。
江昭执笔,一手压着堂纸。
【谨呈子瞻、子由二君足下:
暮春苦雨,忽闻尊公山陵之讯。西望长天,云涛如墨,慰心三事,敢布腹心:
一曰文脉长悬;二曰遗德在人;三曰山川有思。
忆昔嘉祐二年,汴梁纸屑落如蝶
世人皆道“一门三苏”之美誉,天下苍生待哺,二位应承父志、济天下,方为大孝。
伏枕涕零,敢以残烛草此。临书仓促,不尽所言。
淮左江子川,谨奉!】
约莫一个时辰,一篇千言书信,援笔立就。
“呼!”
长呼一口气,江昭起身左右挥手,墨痕凝干。
“禾生,寄去眉山。”江昭吩咐道。
“诺。”禾生走近,取了书信,大步向外走去。
江昭负手而立,眺望蓝天。
这篇书信,寄到眉山,乃是给苏轼、苏辙二人。
两人的老父亲,三苏之一的苏洵,任上病逝!
治平二年,苏洵受张方平举荐,就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负责校对典籍,核对文献。
从八品小官,不涉及政斗,也没什么权力,可以说是清闲职位。
奈何,苏洵已经五十有八!
近乎古稀之年的老人,上一刻还是精神抖擞,下一刻就猛地萎靡不振。
如此,自是病逝于任上。
经礼部尚书孙抃上奏,追赠从五品中散大夫。
苏辙一人,悲痛不已,扶柩归乡。
河州知州苏轼,亦是连夜启程,归乡奔丧。
作为嘉佑七子之首,两位友人遇到了丧事,自是得书信一封安抚慰藉。
江昭摇摇头。
世事无常啊!
就苏洵的身子骨,谁承想就突然的走了呢?
不过,苏洵这一走,苏轼、苏辙两人可就得辞官守孝。
儒学社会,讲究丁忧与五服。
其中,丁忧仅是针对士人。
若是某位官员的父母去世,亦或是皇帝、皇后驾崩,就要求官员丁忧,时间为三年。
当然,皇帝、皇后驾崩为国丧,往往是以日易月,百官服丧二十七日即可。
丁忧期内,须得丧庐、食素、寝苫枕块,不得科举、婚嫁、生育、赴宴、着华服。
《唐律疏议·职制律》记载:诸闻父母若夫之丧,匿不举哀丧者,流二千里;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
丁忧之举受社会监督,一旦被人举报并查实,轻则罢官,重则治罪徒刑。
此次,苏洵病逝,苏轼、苏辙二人无疑是得行丁忧之举,守丧三载。
五服服丧,乃是从上到下,社会普遍适用。
以血脉亲近为纽带,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服丧时间,从三年到五个月,长短不一。
其中,斩衰是子女为父母,妻子为丈夫,臣子为君王,大致要求与丁忧一样。
区别就在于斩衰是针对平民。
官员丁忧,须得解职罢官,要求更为严格。
百姓斩衰,要求要低上不少,允许劳作。
余下的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社会普遍适用。
若是涉及士人,一样得遵守。
区别是余下的四服不强制解官罢职,且服丧程度越来越轻,要求越来越低。
其中,江昭涉及到就是五服之一的齐衰。
作为孙儿,若是江志病逝,江昭就得服齐衰,时限一年。
齐衰之举,向来没有解职罢官的强制性要求。
绝大部分官员,都是任上齐衰,日常简朴出行、衣食就行。
偶尔有一两位主动解职齐衰的官员,无疑是一等一的“大孝”。
江昭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他还是解职侍疾。
论其缘由,一是为了孝道;二是为了让新帝施恩。
没办法,他是老皇帝的宠臣!
自嘉佑二年考上状元郎,为官不足一年,入五品之列。
三年外放,入正四品之列。
六年封鲁国公,擢升从三品。
九年入京,擢正三品,为宗室授课。
这履历,谁见了不得说一句圣上荣宠?
如今,面临帝系更替,他自是得为将来考虑。
想方设法,怎么着也得让新帝施恩于他。
君臣有恩,那他就有机会得到新帝的信任。
借着“千古一帝”这个大饼,他起码能在朝堂上活跃十来年。
说到底,有时候就是缺个让新帝施恩的台阶。
而绝大部分时候,朝臣都没有这样的台阶。
趁着祖父病重,江昭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请解职。
反正老师韩章是百官之首,他注定不缺起复的机会。
或许是心有灵犀,老皇帝甚至都没过问缘由,就答应了他解职侍疾的请求。
经此一事,一旦老皇帝病逝,新帝肯定非常希望他入京。
皇帝要掌权,手下就得有人。
他,江昭,就是几位宗室最熟悉的能人!
伸了伸懒腰,江昭走回书房,取出一份名单。
宋怀此人,非常懂事,呈上了淮南东路一些可以调整的官员职位。
其中,不乏知州、同知这样的一州主官职位,乃至于司衙主官的职位。
安抚使即将致仕,不怎么管事,他就是半个安抚使。
江昭瞥了两眼,勾勾划划。
斜阳西坠,倦鸟归林。
推着轮椅,观黄昏夕阳。
近些日子,祖孙二人都是如此。
推着轮椅逛一逛,不时说一说话。
不过,或许是“轮椅”的发明,让老年人不必走路,慢慢的却是多了两位老者。
张凛,陈议。
江氏、张氏、陈氏三位老一辈的人物,以江志最为年长,七十有五。
余下的两位,张凛与陈议,都是六十六七的样子。
轱辘轻响,人未至而声先至。
“怀远,你还没死呢?”一道迟缓沉厚的声音传来。
约莫十息,两位皱纹如织的老人,经两位少年推着,缓缓上前。
即便换了新衣裳,依稀也有股难言的特殊味道。
其中,张凛更是头发都掉个精光,一举一动都透露着虚弱衰败。
“世伯。”两位少年齐齐一礼。
世伯?
江昭心中一诧,摆了摆手。
老了!
“你都没死,老夫自然也不死。”江志鬓笑眉开。
这一代,老一辈的几人都比较长寿。
不过,估摸着也就止步于此。
近来,几人都是重病缠身。
若非乘着轿子,并以轮椅推着入府,几人是断然没有再次相聚的机会。
“大郎,劳烦你了。”陈议枯手拱了拱。
即便没有说清,几人却也都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江昭一飞冲天,陈氏和张氏两族都没少受益。
不少举人、秀才,都去了熙河路任职.
近些年,江忠已然任职淮南东路学道,陈氏、张氏正值壮年的两位,也都迈入了正五品。
三族相互守望,日益壮大。
“江、陈、张,一向是同气连枝。”江昭平和一笑。
陈议点头,不再说什么。
以江昭的地位,无论他说什么,都显得苍白。
“见一见太阳吧。”
陈议一叹:“见一次少一次啊!”
(本章完)
淮左,江府。
书房。
江昭执笔,一手压着堂纸。
【谨呈子瞻、子由二君足下:
暮春苦雨,忽闻尊公山陵之讯。西望长天,云涛如墨,慰心三事,敢布腹心:
一曰文脉长悬;二曰遗德在人;三曰山川有思。
忆昔嘉祐二年,汴梁纸屑落如蝶
世人皆道“一门三苏”之美誉,天下苍生待哺,二位应承父志、济天下,方为大孝。
伏枕涕零,敢以残烛草此。临书仓促,不尽所言。
淮左江子川,谨奉!】
约莫一个时辰,一篇千言书信,援笔立就。
“呼!”
长呼一口气,江昭起身左右挥手,墨痕凝干。
“禾生,寄去眉山。”江昭吩咐道。
“诺。”禾生走近,取了书信,大步向外走去。
江昭负手而立,眺望蓝天。
这篇书信,寄到眉山,乃是给苏轼、苏辙二人。
两人的老父亲,三苏之一的苏洵,任上病逝!
治平二年,苏洵受张方平举荐,就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负责校对典籍,核对文献。
从八品小官,不涉及政斗,也没什么权力,可以说是清闲职位。
奈何,苏洵已经五十有八!
近乎古稀之年的老人,上一刻还是精神抖擞,下一刻就猛地萎靡不振。
如此,自是病逝于任上。
经礼部尚书孙抃上奏,追赠从五品中散大夫。
苏辙一人,悲痛不已,扶柩归乡。
河州知州苏轼,亦是连夜启程,归乡奔丧。
作为嘉佑七子之首,两位友人遇到了丧事,自是得书信一封安抚慰藉。
江昭摇摇头。
世事无常啊!
就苏洵的身子骨,谁承想就突然的走了呢?
不过,苏洵这一走,苏轼、苏辙两人可就得辞官守孝。
儒学社会,讲究丁忧与五服。
其中,丁忧仅是针对士人。
若是某位官员的父母去世,亦或是皇帝、皇后驾崩,就要求官员丁忧,时间为三年。
当然,皇帝、皇后驾崩为国丧,往往是以日易月,百官服丧二十七日即可。
丁忧期内,须得丧庐、食素、寝苫枕块,不得科举、婚嫁、生育、赴宴、着华服。
《唐律疏议·职制律》记载:诸闻父母若夫之丧,匿不举哀丧者,流二千里;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
丁忧之举受社会监督,一旦被人举报并查实,轻则罢官,重则治罪徒刑。
此次,苏洵病逝,苏轼、苏辙二人无疑是得行丁忧之举,守丧三载。
五服服丧,乃是从上到下,社会普遍适用。
以血脉亲近为纽带,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服丧时间,从三年到五个月,长短不一。
其中,斩衰是子女为父母,妻子为丈夫,臣子为君王,大致要求与丁忧一样。
区别就在于斩衰是针对平民。
官员丁忧,须得解职罢官,要求更为严格。
百姓斩衰,要求要低上不少,允许劳作。
余下的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社会普遍适用。
若是涉及士人,一样得遵守。
区别是余下的四服不强制解官罢职,且服丧程度越来越轻,要求越来越低。
其中,江昭涉及到就是五服之一的齐衰。
作为孙儿,若是江志病逝,江昭就得服齐衰,时限一年。
齐衰之举,向来没有解职罢官的强制性要求。
绝大部分官员,都是任上齐衰,日常简朴出行、衣食就行。
偶尔有一两位主动解职齐衰的官员,无疑是一等一的“大孝”。
江昭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他还是解职侍疾。
论其缘由,一是为了孝道;二是为了让新帝施恩。
没办法,他是老皇帝的宠臣!
自嘉佑二年考上状元郎,为官不足一年,入五品之列。
三年外放,入正四品之列。
六年封鲁国公,擢升从三品。
九年入京,擢正三品,为宗室授课。
这履历,谁见了不得说一句圣上荣宠?
如今,面临帝系更替,他自是得为将来考虑。
想方设法,怎么着也得让新帝施恩于他。
君臣有恩,那他就有机会得到新帝的信任。
借着“千古一帝”这个大饼,他起码能在朝堂上活跃十来年。
说到底,有时候就是缺个让新帝施恩的台阶。
而绝大部分时候,朝臣都没有这样的台阶。
趁着祖父病重,江昭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请解职。
反正老师韩章是百官之首,他注定不缺起复的机会。
或许是心有灵犀,老皇帝甚至都没过问缘由,就答应了他解职侍疾的请求。
经此一事,一旦老皇帝病逝,新帝肯定非常希望他入京。
皇帝要掌权,手下就得有人。
他,江昭,就是几位宗室最熟悉的能人!
伸了伸懒腰,江昭走回书房,取出一份名单。
宋怀此人,非常懂事,呈上了淮南东路一些可以调整的官员职位。
其中,不乏知州、同知这样的一州主官职位,乃至于司衙主官的职位。
安抚使即将致仕,不怎么管事,他就是半个安抚使。
江昭瞥了两眼,勾勾划划。
斜阳西坠,倦鸟归林。
推着轮椅,观黄昏夕阳。
近些日子,祖孙二人都是如此。
推着轮椅逛一逛,不时说一说话。
不过,或许是“轮椅”的发明,让老年人不必走路,慢慢的却是多了两位老者。
张凛,陈议。
江氏、张氏、陈氏三位老一辈的人物,以江志最为年长,七十有五。
余下的两位,张凛与陈议,都是六十六七的样子。
轱辘轻响,人未至而声先至。
“怀远,你还没死呢?”一道迟缓沉厚的声音传来。
约莫十息,两位皱纹如织的老人,经两位少年推着,缓缓上前。
即便换了新衣裳,依稀也有股难言的特殊味道。
其中,张凛更是头发都掉个精光,一举一动都透露着虚弱衰败。
“世伯。”两位少年齐齐一礼。
世伯?
江昭心中一诧,摆了摆手。
老了!
“你都没死,老夫自然也不死。”江志鬓笑眉开。
这一代,老一辈的几人都比较长寿。
不过,估摸着也就止步于此。
近来,几人都是重病缠身。
若非乘着轿子,并以轮椅推着入府,几人是断然没有再次相聚的机会。
“大郎,劳烦你了。”陈议枯手拱了拱。
即便没有说清,几人却也都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江昭一飞冲天,陈氏和张氏两族都没少受益。
不少举人、秀才,都去了熙河路任职.
近些年,江忠已然任职淮南东路学道,陈氏、张氏正值壮年的两位,也都迈入了正五品。
三族相互守望,日益壮大。
“江、陈、张,一向是同气连枝。”江昭平和一笑。
陈议点头,不再说什么。
以江昭的地位,无论他说什么,都显得苍白。
“见一见太阳吧。”
陈议一叹:“见一次少一次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