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江昭入京!
第119章 江昭入京!
汴京。
东水门。
作为汴水下游的水门,常有船只通过,承担汴河航运之效。
禁军持枪,肃然而立。
相距禁军十余步,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核实船只上人员的路引、户籍。
攘往熙来,川流不息。
“两位,怎么样?”
一位面容清癯着甲将军,手上端着两杯清茶,缓步走向两位时不时眺望一二的青袍官员。
“多谢。”
两位青袍官员拱手一礼,相继取过茶水。
其中一位,身形肖瘦,约莫五十来岁的样子。
另一位,下颚长有尺许长须,约莫四十来岁。
“暂时并未望见江大人的船只。”长须官员抚了抚须发,摇头道:“依上报是时日来讲,估摸着也就是这两天。既如此,也唯有守着。”
着甲将军缓缓点头:“既如此,两位进奏官要是有什么需要,或是出恭,或是口干,便说上一声,我让人来顶替一二。”
两位青袍官员连忙道谢。
所谓进奏官,也即掌握一路政务传递、监督、协调之事,负责维稳朝廷与地方的官员。
进奏官的任职者,多为八九品就入京的县官,隶属于进奏院,归于门下省的正四品官员给事中管辖。
其主要职责为三:公文传递、信息沟通、政务办理。
公文传递,即一些事关地方上的政令,须得进奏官特意收集,传达到地方上。
信息沟通,即要让朝廷时刻知道地方上的情况,让地方上时刻知道朝廷的情况,往往还得涉及地方上与朝廷的互动问题。
政务办理,则是事关一路赋税的上交,须得通知朝廷。
当然,其实也可以给进奏院换一个更恰当的称呼。
驻京办!
进奏官,也即驻京办事官员。
一般来说,进奏院都有单独的一路进奏官。
即,某位进奏官,单独负责某一路的事宜。
譬如,熙河路进奏官、河东路进奏官、河西路进奏官,都是单独的职位,由不同的人任职。
其中,封疆大吏入京一事,就涉及“地方与朝廷的互动”这一问题。
并且,政治高度还不低。
封疆大吏入京,定然涉及诉职一事。
君臣密谈,政治高度自然不低。
其中,进奏官主要就是负责接待封疆大吏。
一些封疆大吏,可能已经几年未曾入京,不太清楚京城的情况。
如此,关于封疆大吏的衣、食、住、行,都得进奏院一一协调安排,不可出分毫差错。
毕竟,这可是执掌一路大权的人物,从二品大员。
须知,进奏官的主管官员给事中也就四品。
要是真的招待不周,不小心得罪了某位封疆大吏,惹人不爽,甚至就连顶头上司都有可能被一撸到底。
是以,但凡有一位封疆大吏入京,进奏院上上下下就都得协调配合,担惊受怕。
而今,熙河路安抚副使、宣抚使江昭要入京一事,已然经熙河路上报。
如此,作为熙河路进奏官的两人,自然得时刻守着,准备接待。
着甲将军打了个招呼,就巡视起来。
封疆大吏入京,的确是得重视。
就连他这个守门的将军,也莫名严肃了不少。
万一要是让入京的封疆大吏认为城门守备松散,不小心御前提了一嘴,他这个守将说不定就得换个职位。
以往,并非没有这样的先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足足过了半个时辰。
“呼~!”
“呼~!”
几道船体破水声响起,淡淡的抛锚声传开。
“慢靠!”
“带揽!”
这样的行船声,绝对是大船!
两位青袍官员相视一眼,连忙眺望。
距离东水门几百步,几艘大船泊岸。
其中一艘,高挂“熙河宣抚使”衔牌,一人紫袍披身,负手而立,衣诀飘飘,几位公子哥样式的青年,皆是位列船头,眺望京城。
除此以外,还有两人,眉宇间颇有英气,皆是着五品红袍。
余下几艘,上有几百位精锐士卒持枪,甚是威严。
“快!”
两人一惊,连忙唤上办事小吏,小跑过去。
“下官恭迎江大人!”
“下官恭迎江大人!”
两人的喊声,引得江昭注目过去。
青袍?
江昭一怔。
以他的段位,哪怕是有人特意来讨他欢心,起码也得是五六品的红袍官员,方才算得上“有面子”。
八九品?
那就是官方差遣,而非主动想来迎候。
江昭疑惑道:“莫非是进奏官?”
“正是。”两人连忙点头。
“仲怀,子纯。”江昭望向身旁的顾廷烨、王韶两人:“你二人且带着士卒去往东郊大营。”
此次入京,他仅是带上了顾廷烨、王韶与五位宗室。
余下的苏辙、韩嘉彦,以及一些知州、同知,有些人可能暂时入不了京。
三年一度,入京的五品官也就三十左右。
具体哪些人有机会入京,还得等一等。
入京的具体名额,除了官员政绩以外,还得多方博弈。
当然,以韩系的实力,以及熙河路官员的政绩而言,起码得有十位以上有资格入京。
届时,具体是谁,就得经过商议,朱笔勾划名字。
顾廷烨。王韶二人相继点头,下了船,大步向着士卒乘坐的大船走去。
江昭举目,望向几位宗室:“为免不敬,还是就此入宫吧。”
几位宗室齐齐点头。
如此,经两位进奏官引路,六人齐齐入宫。
御书房。
“吭!”
“吭!”
赵祯手持朱笔,重重咳嗽了两声。
一招手,自有宫女呈上汤药。
五十有六的君王,已然是一等一的长寿。
作为君王,时刻都有来之不绝的奏折须得批示。
一般来说,工作六七个时辰,都是常态。
长久端坐,费心劳神,还得宣召妃嫔侍寝,损失精力。
扛得到五六十岁,已经是体质上佳。
咳嗽,早就是赵祯的老毛病。
以往,臣子强烈要求过继宗室期间,他心中一急,连着咳嗽半刻钟都是常态。
好在,一道秘密立储法,为他解决了立储难题。
心中不急,咳嗽一事方才得到了些许缓解。
一碗汤药入肚七分,司礼掌印太监缓步入内。
赵祯瞥了一眼,手中汤药递回宫女端着的盘中。
既然内官特意走进来,八九不离十,定是有人要求见。
果然,司礼掌印太监通报道:“陛下,熙河路宣抚使与五位公子入京,特来求见。”
“哦,已经到了?”赵祯心头微振,摆了摆手:“让他们进来吧。”
熙河路涉及唯一的一次开疆拓土,且有五位“好圣孙”入边生活,近几年受到了他的高度关注。
五位宗室,一月一封的书信。
宣抚使江昭,三月一次的密信。
三年时间,近两百份书信,赵祯都有一一观读。
为的,自然是选出一位有望开疆拓土的“好圣孙”。
而今,他心中已经有了些偏向。
(本章完)
汴京。
东水门。
作为汴水下游的水门,常有船只通过,承担汴河航运之效。
禁军持枪,肃然而立。
相距禁军十余步,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核实船只上人员的路引、户籍。
攘往熙来,川流不息。
“两位,怎么样?”
一位面容清癯着甲将军,手上端着两杯清茶,缓步走向两位时不时眺望一二的青袍官员。
“多谢。”
两位青袍官员拱手一礼,相继取过茶水。
其中一位,身形肖瘦,约莫五十来岁的样子。
另一位,下颚长有尺许长须,约莫四十来岁。
“暂时并未望见江大人的船只。”长须官员抚了抚须发,摇头道:“依上报是时日来讲,估摸着也就是这两天。既如此,也唯有守着。”
着甲将军缓缓点头:“既如此,两位进奏官要是有什么需要,或是出恭,或是口干,便说上一声,我让人来顶替一二。”
两位青袍官员连忙道谢。
所谓进奏官,也即掌握一路政务传递、监督、协调之事,负责维稳朝廷与地方的官员。
进奏官的任职者,多为八九品就入京的县官,隶属于进奏院,归于门下省的正四品官员给事中管辖。
其主要职责为三:公文传递、信息沟通、政务办理。
公文传递,即一些事关地方上的政令,须得进奏官特意收集,传达到地方上。
信息沟通,即要让朝廷时刻知道地方上的情况,让地方上时刻知道朝廷的情况,往往还得涉及地方上与朝廷的互动问题。
政务办理,则是事关一路赋税的上交,须得通知朝廷。
当然,其实也可以给进奏院换一个更恰当的称呼。
驻京办!
进奏官,也即驻京办事官员。
一般来说,进奏院都有单独的一路进奏官。
即,某位进奏官,单独负责某一路的事宜。
譬如,熙河路进奏官、河东路进奏官、河西路进奏官,都是单独的职位,由不同的人任职。
其中,封疆大吏入京一事,就涉及“地方与朝廷的互动”这一问题。
并且,政治高度还不低。
封疆大吏入京,定然涉及诉职一事。
君臣密谈,政治高度自然不低。
其中,进奏官主要就是负责接待封疆大吏。
一些封疆大吏,可能已经几年未曾入京,不太清楚京城的情况。
如此,关于封疆大吏的衣、食、住、行,都得进奏院一一协调安排,不可出分毫差错。
毕竟,这可是执掌一路大权的人物,从二品大员。
须知,进奏官的主管官员给事中也就四品。
要是真的招待不周,不小心得罪了某位封疆大吏,惹人不爽,甚至就连顶头上司都有可能被一撸到底。
是以,但凡有一位封疆大吏入京,进奏院上上下下就都得协调配合,担惊受怕。
而今,熙河路安抚副使、宣抚使江昭要入京一事,已然经熙河路上报。
如此,作为熙河路进奏官的两人,自然得时刻守着,准备接待。
着甲将军打了个招呼,就巡视起来。
封疆大吏入京,的确是得重视。
就连他这个守门的将军,也莫名严肃了不少。
万一要是让入京的封疆大吏认为城门守备松散,不小心御前提了一嘴,他这个守将说不定就得换个职位。
以往,并非没有这样的先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足足过了半个时辰。
“呼~!”
“呼~!”
几道船体破水声响起,淡淡的抛锚声传开。
“慢靠!”
“带揽!”
这样的行船声,绝对是大船!
两位青袍官员相视一眼,连忙眺望。
距离东水门几百步,几艘大船泊岸。
其中一艘,高挂“熙河宣抚使”衔牌,一人紫袍披身,负手而立,衣诀飘飘,几位公子哥样式的青年,皆是位列船头,眺望京城。
除此以外,还有两人,眉宇间颇有英气,皆是着五品红袍。
余下几艘,上有几百位精锐士卒持枪,甚是威严。
“快!”
两人一惊,连忙唤上办事小吏,小跑过去。
“下官恭迎江大人!”
“下官恭迎江大人!”
两人的喊声,引得江昭注目过去。
青袍?
江昭一怔。
以他的段位,哪怕是有人特意来讨他欢心,起码也得是五六品的红袍官员,方才算得上“有面子”。
八九品?
那就是官方差遣,而非主动想来迎候。
江昭疑惑道:“莫非是进奏官?”
“正是。”两人连忙点头。
“仲怀,子纯。”江昭望向身旁的顾廷烨、王韶两人:“你二人且带着士卒去往东郊大营。”
此次入京,他仅是带上了顾廷烨、王韶与五位宗室。
余下的苏辙、韩嘉彦,以及一些知州、同知,有些人可能暂时入不了京。
三年一度,入京的五品官也就三十左右。
具体哪些人有机会入京,还得等一等。
入京的具体名额,除了官员政绩以外,还得多方博弈。
当然,以韩系的实力,以及熙河路官员的政绩而言,起码得有十位以上有资格入京。
届时,具体是谁,就得经过商议,朱笔勾划名字。
顾廷烨。王韶二人相继点头,下了船,大步向着士卒乘坐的大船走去。
江昭举目,望向几位宗室:“为免不敬,还是就此入宫吧。”
几位宗室齐齐点头。
如此,经两位进奏官引路,六人齐齐入宫。
御书房。
“吭!”
“吭!”
赵祯手持朱笔,重重咳嗽了两声。
一招手,自有宫女呈上汤药。
五十有六的君王,已然是一等一的长寿。
作为君王,时刻都有来之不绝的奏折须得批示。
一般来说,工作六七个时辰,都是常态。
长久端坐,费心劳神,还得宣召妃嫔侍寝,损失精力。
扛得到五六十岁,已经是体质上佳。
咳嗽,早就是赵祯的老毛病。
以往,臣子强烈要求过继宗室期间,他心中一急,连着咳嗽半刻钟都是常态。
好在,一道秘密立储法,为他解决了立储难题。
心中不急,咳嗽一事方才得到了些许缓解。
一碗汤药入肚七分,司礼掌印太监缓步入内。
赵祯瞥了一眼,手中汤药递回宫女端着的盘中。
既然内官特意走进来,八九不离十,定是有人要求见。
果然,司礼掌印太监通报道:“陛下,熙河路宣抚使与五位公子入京,特来求见。”
“哦,已经到了?”赵祯心头微振,摆了摆手:“让他们进来吧。”
熙河路涉及唯一的一次开疆拓土,且有五位“好圣孙”入边生活,近几年受到了他的高度关注。
五位宗室,一月一封的书信。
宣抚使江昭,三月一次的密信。
三年时间,近两百份书信,赵祯都有一一观读。
为的,自然是选出一位有望开疆拓土的“好圣孙”。
而今,他心中已经有了些偏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