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一门两榜眼!(3k)
第72章 一门两榜眼!(3k)
嘉佑五年,二月初一。
晨曦初露,寒意未散。
一场关乎无数苦读学子命运的盛事——春闱大试,徐徐拉开帷幕。
此次春闱,由礼部尚书王尧臣担任主考官,副主考官则是翰林学士海承晏。
为统筹考务,从六部抽调十三人,科道两人,翰林院两人,合计十七人为考官。
大考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帖经墨义,第二场考策问时务,第三场考论、判、诏、诰、表。
三场考试,耗时九天。
如此,考生的任务暂时告一段落。
十七位负责监考、批卷的考官,则是彻底忙起来。
经烧香叩问至圣先师,庄严盟誓,主考官与副主考官阐述批卷要求,十七位负责批卷的考官,就此投入紧张的批卷工作。
相比起嘉佑二年的万余举子入京科考,嘉佑五年的春闱大试,考生人数要少上一些。
当然,天下学子千万,一步一步方才成为举子。
哪怕少上一些考生,也仍有八九千人。
而以惯例论之,须得十五天左右的时间批好考卷,并以优劣排序。
贡院。
江昭手持朱笔,不时书写“荐”、“通”、“粗”、“否”等字,予以考卷一定的评价。
这些卷子,绝大多数都难入考官法眼,没有进士该有的水准。
这些不合格的考生,都没机会送到主、副主考官的手上,就罢黜落榜。
一般来说,有资格送到主、副考官手上的荐卷,都得有一两个“荐”字,难度非常之高。
偶尔要是运气不好,遇到的考官不懂得欣赏考生的卷子,那不管考生答得再好,也是枉然。
秉持着为人负责的原则,江昭一向是尽量找优点,从而给予评价。
此次科考,一份卷子要经三位考官的手,综合批改评价。
江昭手上的一沓卷子,都是通过了两位考官批阅的“策问时务”卷。
经他手上的卷子就是最后一次批阅,批阅过后会选出几十份荐卷,呈送于主、副考官。
“咦?”
江昭方才放下一份卷子,顺手抽起下一份,不免来了些精神。
这篇考卷,竟是有两个“荐”字,说明前两位考官都给予了高度认可。
“臣对:伏读制策,忧勤丁宁,此尧舜咨儆之心也”
江昭读了几句,不免抬了抬眉。
文风有点熟悉。
章惇的卷子!
同为嘉佑七子,两人没少通过书信联系,都非常熟悉彼此的文风。
章惇此人,文风务实刚健,重实用而轻辞藻,且字里行间隐具豪迈之气。
非常具有辨识度!
荐!
江昭淡定落笔,给予了高度评价。
顺手,特意把这份卷子放到了上首,方便待会儿单独拎出来。
科考一途,除了硬实力,偶尔也需要一点运气。
一般来说,前三名三与前五名的差距,微乎其微。
究竟谁能名列前茅,就看有没有人支撑。
巧了,江昭是考官。
二月二十七,春闱放榜。
贡院外,人声鼎沸,川流不息。
“中了!我中了!”有考生长笑不止,跪拜长天。
“怎么可能?”有举子出声惊呼,一脸的惊怒:“这春闱有内幕,我怎么可能考不上呢?”
“以我的才学,怎会考不上?”有考生往前冲去,心中不甘。
“哈哈哈!我中了!”有考生欣喜大笑,直言科考公正,皇恩浩荡。
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衡五人望着这一幕,心神激荡。
哪怕几人都已经考上了进士功名,甚至是庶吉士功名,也不免为之血脉沸腾。
这就是春闱大试,几乎决定了读书人的一生。
哪怕时境过迁,也会让人心中紧张。
更有甚者,偶尔做了个梦,也有可能梦见科考落榜,为之惊醒。
除了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衡五人以外,章惇也特意来了贡院。
相比起苏轼几人,他才是望榜的主角。
嘉佑七子,唯有他尚未有功名傍身。
“且找一找吧!”章惇举止从容的向几人行了一礼。
一呼一吸,略显急促,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走,一起找一找。”苏轼出声道。
余下几人相继点头。
偶尔调笑归调笑,但真办起事来,几人可都相当沉稳。
哪怕是一向跳脱的苏子瞻,也严肃不少。
几人齐齐往黄榜的方向挤过去,又略微分开一点,一人观望一张黄榜。
此刻,相距放榜已有一炷香,起码六成的举子都知晓了科考的结果,相对而言已经没那么拥挤。
“嘉佑五年,二名,建州章惇,父章俞.”
苏辙走在最左方,望见章惇的名字,不禁大喊了一声:“左榜二名。”
“什么?左榜二名?”好几位举子让开了一些位子,苏轼几人齐齐挤了过去。
大周以左为尊,左榜二名,也就是春闱大试的第二名。
章惇连忙赶过来,望了一眼,心头微松。
左榜二名,他的前程已经不再是问题。
并且,这还证明了他不弱于族侄章衡。
“走吧!”章惇故作平淡。
苏轼几人相继点头,护着章惇往外走。
六人一直向外走,约莫走了七八百米,章惇止住脚步,长长舒了口气。
他的内心,并不平静。
弃去进士功名没多久,他就娶了妻子,有了家室。
这些日子,他的压力非常之大。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就怕失误没考上!
哪怕他知道这种可能性近乎为零,也不影响他紧张。
结果没有真正出来以前,哪怕是状元之才的人物,也得心中发慌。
“三年苦读,算是有了回报。”章惇回望一眼,淡淡一笑。
“嘶~!”苏轼举目望向章衡、章惇两人,惊疑道:“这次,怕是要上演一门两榜眼的佳话啊!”
此言一出,几人齐齐相视一眼。
嘶~!
搞不好,还真是这样。
苏轼、苏辙两兄弟一门两位庶吉士,名传天下,造就“三苏”之名。
若是章衡、章惇两人都是三鼎甲,往上还曾经出过一位百官之首章得象,还真就不见得比“三苏”差。
甚至,论及含金量,可能还要高上一些。
本来就有先辈担任高官,两位小一辈的还都是榜眼,说不得就会被赞誉有“乃祖之风”呢!
“虚妄之事,都莫要胡想。”
章衡负手而笑,望向几人:“几位要么得散馆考,要么得殿试,都不紧张么?”
嘉佑七子,最近可就他没什么压力。
“不急,不急。”苏轼一脸无所谓的罢了罢手:“散馆考试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毫无疑问,苏轼就是嘉佑七子中最为乐观的存在。
“走吧,去小酌几杯。”
相比起哥哥,苏辙要沉稳不少。
谈及散馆考试,眉宇间也多了些郑重。
“走。”
几人低调离去。
三月初,东华门外。
笙箫奏响,编钟长吟。
“咚!”
一道钟击长吟,由动而静。
宰辅大相公韩章出列,高声唱道:
“天佑大周,俊采星驰。尔等穷经皓首,今跃禹门。东华唱名者,当思致君尧舜;暂屈孙山者,毋忘格物初心。钦哉!”
“万岁!”山呼海啸,百官、贡士三叩九拜,声震阊阖。
柷敔三响,韩章皓首苍髯,唱道:
“嘉佑五年,一甲第一名,莱州王俊民!”
“嘉佑五年,一甲第二名,建州章惇!”
一道道唱名,传遍东华门。
“章惇?莫非是嘉佑七子中舍去进士功名的章子厚?”有官眷惊道。
舍弃进士功名,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让人印象深刻。
“就是他。”有人感慨道:‘真金不怕火炼啊!’
时隔三年,章惇再考,位列三鼎甲。
这样的人物,的确是才华斐然。
“据说他是章衡的族叔?”有人惊道:“叔侄二人,皆是榜眼功名,实在是不凡啊!”
“一门两榜眼,着实为一场难得的佳话啊!”有人微叹,甚是感慨。
这水平,甚至都让人生不起嫉妒之心。
“嘉佑七子,名不虚传!”有官员赞誉道。
七人的小圈子,竟是有一位状元、两位榜眼、三位庶吉士。
哪怕是差一点的曾巩,也是进士功名。
这个小圈子,既有淮左江郎【韩门立雪】的佳话,也有“三苏”父子三人齐名的佳话。
过些日子,甚至可能还会有“一门两榜眼”的佳话。
这样的组合,怕是史书上都得书上一笔。
太超标了!
嘉佑七子,单独拎一位出来,可都是名扬一方,甚至是名扬天下的人物。
以嘉佑年号为名,就连官家也出声赞誉,实在是实至名归!
(本章完)
嘉佑五年,二月初一。
晨曦初露,寒意未散。
一场关乎无数苦读学子命运的盛事——春闱大试,徐徐拉开帷幕。
此次春闱,由礼部尚书王尧臣担任主考官,副主考官则是翰林学士海承晏。
为统筹考务,从六部抽调十三人,科道两人,翰林院两人,合计十七人为考官。
大考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帖经墨义,第二场考策问时务,第三场考论、判、诏、诰、表。
三场考试,耗时九天。
如此,考生的任务暂时告一段落。
十七位负责监考、批卷的考官,则是彻底忙起来。
经烧香叩问至圣先师,庄严盟誓,主考官与副主考官阐述批卷要求,十七位负责批卷的考官,就此投入紧张的批卷工作。
相比起嘉佑二年的万余举子入京科考,嘉佑五年的春闱大试,考生人数要少上一些。
当然,天下学子千万,一步一步方才成为举子。
哪怕少上一些考生,也仍有八九千人。
而以惯例论之,须得十五天左右的时间批好考卷,并以优劣排序。
贡院。
江昭手持朱笔,不时书写“荐”、“通”、“粗”、“否”等字,予以考卷一定的评价。
这些卷子,绝大多数都难入考官法眼,没有进士该有的水准。
这些不合格的考生,都没机会送到主、副主考官的手上,就罢黜落榜。
一般来说,有资格送到主、副考官手上的荐卷,都得有一两个“荐”字,难度非常之高。
偶尔要是运气不好,遇到的考官不懂得欣赏考生的卷子,那不管考生答得再好,也是枉然。
秉持着为人负责的原则,江昭一向是尽量找优点,从而给予评价。
此次科考,一份卷子要经三位考官的手,综合批改评价。
江昭手上的一沓卷子,都是通过了两位考官批阅的“策问时务”卷。
经他手上的卷子就是最后一次批阅,批阅过后会选出几十份荐卷,呈送于主、副考官。
“咦?”
江昭方才放下一份卷子,顺手抽起下一份,不免来了些精神。
这篇考卷,竟是有两个“荐”字,说明前两位考官都给予了高度认可。
“臣对:伏读制策,忧勤丁宁,此尧舜咨儆之心也”
江昭读了几句,不免抬了抬眉。
文风有点熟悉。
章惇的卷子!
同为嘉佑七子,两人没少通过书信联系,都非常熟悉彼此的文风。
章惇此人,文风务实刚健,重实用而轻辞藻,且字里行间隐具豪迈之气。
非常具有辨识度!
荐!
江昭淡定落笔,给予了高度评价。
顺手,特意把这份卷子放到了上首,方便待会儿单独拎出来。
科考一途,除了硬实力,偶尔也需要一点运气。
一般来说,前三名三与前五名的差距,微乎其微。
究竟谁能名列前茅,就看有没有人支撑。
巧了,江昭是考官。
二月二十七,春闱放榜。
贡院外,人声鼎沸,川流不息。
“中了!我中了!”有考生长笑不止,跪拜长天。
“怎么可能?”有举子出声惊呼,一脸的惊怒:“这春闱有内幕,我怎么可能考不上呢?”
“以我的才学,怎会考不上?”有考生往前冲去,心中不甘。
“哈哈哈!我中了!”有考生欣喜大笑,直言科考公正,皇恩浩荡。
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衡五人望着这一幕,心神激荡。
哪怕几人都已经考上了进士功名,甚至是庶吉士功名,也不免为之血脉沸腾。
这就是春闱大试,几乎决定了读书人的一生。
哪怕时境过迁,也会让人心中紧张。
更有甚者,偶尔做了个梦,也有可能梦见科考落榜,为之惊醒。
除了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衡五人以外,章惇也特意来了贡院。
相比起苏轼几人,他才是望榜的主角。
嘉佑七子,唯有他尚未有功名傍身。
“且找一找吧!”章惇举止从容的向几人行了一礼。
一呼一吸,略显急促,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走,一起找一找。”苏轼出声道。
余下几人相继点头。
偶尔调笑归调笑,但真办起事来,几人可都相当沉稳。
哪怕是一向跳脱的苏子瞻,也严肃不少。
几人齐齐往黄榜的方向挤过去,又略微分开一点,一人观望一张黄榜。
此刻,相距放榜已有一炷香,起码六成的举子都知晓了科考的结果,相对而言已经没那么拥挤。
“嘉佑五年,二名,建州章惇,父章俞.”
苏辙走在最左方,望见章惇的名字,不禁大喊了一声:“左榜二名。”
“什么?左榜二名?”好几位举子让开了一些位子,苏轼几人齐齐挤了过去。
大周以左为尊,左榜二名,也就是春闱大试的第二名。
章惇连忙赶过来,望了一眼,心头微松。
左榜二名,他的前程已经不再是问题。
并且,这还证明了他不弱于族侄章衡。
“走吧!”章惇故作平淡。
苏轼几人相继点头,护着章惇往外走。
六人一直向外走,约莫走了七八百米,章惇止住脚步,长长舒了口气。
他的内心,并不平静。
弃去进士功名没多久,他就娶了妻子,有了家室。
这些日子,他的压力非常之大。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就怕失误没考上!
哪怕他知道这种可能性近乎为零,也不影响他紧张。
结果没有真正出来以前,哪怕是状元之才的人物,也得心中发慌。
“三年苦读,算是有了回报。”章惇回望一眼,淡淡一笑。
“嘶~!”苏轼举目望向章衡、章惇两人,惊疑道:“这次,怕是要上演一门两榜眼的佳话啊!”
此言一出,几人齐齐相视一眼。
嘶~!
搞不好,还真是这样。
苏轼、苏辙两兄弟一门两位庶吉士,名传天下,造就“三苏”之名。
若是章衡、章惇两人都是三鼎甲,往上还曾经出过一位百官之首章得象,还真就不见得比“三苏”差。
甚至,论及含金量,可能还要高上一些。
本来就有先辈担任高官,两位小一辈的还都是榜眼,说不得就会被赞誉有“乃祖之风”呢!
“虚妄之事,都莫要胡想。”
章衡负手而笑,望向几人:“几位要么得散馆考,要么得殿试,都不紧张么?”
嘉佑七子,最近可就他没什么压力。
“不急,不急。”苏轼一脸无所谓的罢了罢手:“散馆考试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毫无疑问,苏轼就是嘉佑七子中最为乐观的存在。
“走吧,去小酌几杯。”
相比起哥哥,苏辙要沉稳不少。
谈及散馆考试,眉宇间也多了些郑重。
“走。”
几人低调离去。
三月初,东华门外。
笙箫奏响,编钟长吟。
“咚!”
一道钟击长吟,由动而静。
宰辅大相公韩章出列,高声唱道:
“天佑大周,俊采星驰。尔等穷经皓首,今跃禹门。东华唱名者,当思致君尧舜;暂屈孙山者,毋忘格物初心。钦哉!”
“万岁!”山呼海啸,百官、贡士三叩九拜,声震阊阖。
柷敔三响,韩章皓首苍髯,唱道:
“嘉佑五年,一甲第一名,莱州王俊民!”
“嘉佑五年,一甲第二名,建州章惇!”
一道道唱名,传遍东华门。
“章惇?莫非是嘉佑七子中舍去进士功名的章子厚?”有官眷惊道。
舍弃进士功名,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让人印象深刻。
“就是他。”有人感慨道:‘真金不怕火炼啊!’
时隔三年,章惇再考,位列三鼎甲。
这样的人物,的确是才华斐然。
“据说他是章衡的族叔?”有人惊道:“叔侄二人,皆是榜眼功名,实在是不凡啊!”
“一门两榜眼,着实为一场难得的佳话啊!”有人微叹,甚是感慨。
这水平,甚至都让人生不起嫉妒之心。
“嘉佑七子,名不虚传!”有官员赞誉道。
七人的小圈子,竟是有一位状元、两位榜眼、三位庶吉士。
哪怕是差一点的曾巩,也是进士功名。
这个小圈子,既有淮左江郎【韩门立雪】的佳话,也有“三苏”父子三人齐名的佳话。
过些日子,甚至可能还会有“一门两榜眼”的佳话。
这样的组合,怕是史书上都得书上一笔。
太超标了!
嘉佑七子,单独拎一位出来,可都是名扬一方,甚至是名扬天下的人物。
以嘉佑年号为名,就连官家也出声赞誉,实在是实至名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