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蛰伏待机 (欢迎新老朋友收藏)

    “你说得对,眼下我们情报五队天天跟在別人屁股后面锻链学习,有任务的时候只能给別人搭把手,別的队立功受奖,我们却乾瞪眼看著,这样下去,对弟兄们的士气影响很大。”
    “这不是我们参加特务处的本意,当初招募的时候,是看在特务处作为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情报部门,专门负责监察军警宪,保护国家机密,防范日谍的渗透和破坏,考虑到保家卫国不一定非得在野战部队,我们才来了特务处。”蒋文昭说道。
    对蒋文昭的话,李驍阳是认同的,民国时期也是近代最为混乱的时期,清朝覆灭后又是军阀混战,同时又处於二战和抗日战爭时期,他这个穿越者的脑子里,想的当然不是给未来的蒋总裁做鹰犬爪牙。
    南京政府的確为抗战做出巨大的牺牲,特別是淞沪会战期间,精锐损失殆尽,可这一点不能掩盖其大地主大资產阶级的本质,掩盖不住官僚资本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这个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的政权,十几年后就会狼狈不堪的逃到台岛。
    这个利益集团的行径,不管怎么洗,也是洗不白的。
    碍於现在所处的时期,歷史的车轮不可扭转,他来到民国后,首要目標当然是抗日,特务处有这样的平台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同志,尽最大的可能向组织靠拢,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他前世,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歷史时期,国家的强大和繁荣,在他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信念。
    在什么地方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看你怎么去做。
    “我们是新组建的情报队,没有自己的地盘,也缺乏实践经验,你和弟兄们要有耐心,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前期的铺垫做不好,机会来了也抓不住。”
    “靠著熬资歷实在太慢了,这不是我的做事风格,我们这些新人,必须要有一鸣惊人的成绩,才能得到上峰的赏识,要给上峰留下印象,遇到难题就想到我们,这个机会才是我需要的。”李驍阳说道。
    “你的心还真够大的,居然要做特务处的头牌?”蒋文昭笑著说道。
    “会不会说人话,是这么形容的吗?別说是特务处,咱们情报组也是藏龙臥虎的,情报科的主力,在情报组先站稳脚跟,这是目前的第一个目標。”李驍阳也忍不住笑了。
    特务处在南京的外勤部门是直属情报科和行动科,每个科的內设机构叫股,外勤部门为组,分为市区组和郊区组,也叫第一组和第二组。
    由於南京是国都,是南京政府的中枢驻地,地位非常特殊,所以特务处格外重视,优先配置资源。
    情报科第一情报组的的內勤和外勤,加起来有六十多人,比目前各地省站的编制还要大很多,特务处此刻的总人数还不到八百人,由此也能看出戴立对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
    “这个目標实现起来也不容易,我们五队眼下是后娘养的,申请买几辆自行车便於行动,財务说是组长不给批,帐上没钱,没有公共汽车就得靠两条腿走路。”蒋文昭愤愤不平的说道。
    特务处的经费拮据,没钱给下面配汽车,第一情报组这么重要的外勤组织,只有一辆二手汽车和一辆四轮卡车,自行车只有三十辆。
    可是第五队的九个人,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分到,李驍阳的自行车是自己买的,经常借给自己的队员们外出执勤。
    “別嚷嚷的那么大声,被人听见不好,二手自行车也不便宜,得几十块大洋才能买到,財务科一个月给咱们组才多少钱的经费?”
    “弟兄们都跟著坐探锻链去了,你这个副队长也得表现表现,过几天我的房子收拾出来,我们一起聚个餐!”李驍阳说道。
    情报五队除了李驍阳和副队长蒋文昭,队员有陆国阳、宋凯清、於海良、郭善勇、萧云琿、黄希皓和孙瀚清这八人。
    特务处负责监控军警宪,南京所有军事中枢机构都有专门的人监视,像这样蹲在门口固定执勤的底层特务,內部称之为坐探。
    特务处有明確的分工,情报科负责情报搜集,具体执行的时候要交给行动科处理,而情报工作极为縝密,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韧性和丰富的经验,不同於行动部门,专业性非常强,不是说来了就能上岗的。
    没有学习过特务专门技能的新人,通常要有两到三个月的见习期,就是跟著老队员们学习跟踪、盯梢等基础科目,积累调查经验,具备独立办案的能力,才能正式接受指派。
    “还是你舒服,不值班的时候能回家,我们这些人就惨了,住在宿舍里,特务处的规矩大,生怕被负责风纪的督察抓到,出去玩也没法尽兴。”蒋文昭说道。
    他们就住在驻地前院的倒座房宿舍里,几米远的距离而已,自然要提前来办公室打扫卫生。
    按照戴立制定的规矩,不管特务处的內勤还是外勤,都是需要住宿舍的,家在南京並且结婚的人,星期天回家一天。
    但实际情况是,南京租房子的价格不低,特务处没钱,宿舍就格外的紧张,鸡鹅巷早期连大特务都要在办公室打地铺。
    李驍阳自己在南京有住处,而且来的很晚,宿舍早就挤满了人,组长余明章特批他除了值班时间在办公室打地铺,其余的时间不住宿舍,总不能让他这个新人天天睡地上,所以他是极少数可以每天回家的。
    蒋文昭走后,李驍阳拎著暖瓶到厨房打了热水,回到办公室泡了杯茶。
    给下属们配备自行车,对他来说確实是轻而易举。
    原主李驍阳出身上海的富商之家,李家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江浙財团成员之一,他从小到大都享受著极度富足的生活。
    有钱归有钱,哪些事情能自己的钱,哪些不能自己的钱,这是有衡量標准的。
    特务处姓戴不姓李,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需要一百多块大洋,状况比较好的二手自行车,最起码六七十块大洋,算算也不是小数目,你自家掏钱给下属配车,这是想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