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侯景

    第350章 侯景
    高殷说得沉重,看上去是对侯景的同情,实际上却是一石三鸟。
    並不是所有人都追隨娄氏和段氏的联盟,侯景在齐国內部,也有著一群追隨者,就像汉人中的高欢与高昂的区別一样,有人支持更聪明的高欢,就有人支持能打的高昂,侯景就是晋阳勛贵中最能打的羯族高昂。
    当初侯景曾请兵西入关中,娄昭君便劝諫,说把黑獭换成侯景没什么意义,高欢就没同意侯景的请求。
    这话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侯哥確实了不得,能打,第二就是他老有野心了,而且人尽皆知、
    都晓得这个人有三分顏色就敢开染坊。
    高欢曾经和侯景有过约定,传来的书信如果带个小黑点,就是真正的信。
    彼时高欢將死,拉著高澄的手,一开始聊的就是侯景反叛的问题,而且点评了一大批臣子,还说了侯景的攻略方法,但偏偏就没说这个黑点的事情,导致高澄没有骗到侯景,侯景起了异心。
    要说高欢把这个事情忘了,多少有些离谱,更大的可能是他不敢出卖侯景。
    高欢的地位並不全然是自己打拼的,虽然占据了天时,但也多是利用诈力和魏朝的权力,再加上自己的个人魅力与侯景等人缔结了兄弟情义的关係,这是他权力的基础。
    因此东魏时期的高氏集团,更像是一个帮派,因此娄昭君才要积极参与这个帮派的事务,成为帮眾的“大嫂”,而高欢作为帮派大哥,也要遵守帮规。
    这是非常经典的游侠做派,帮规是帮派的基础,而既然帮派高於朝廷的权威,那么帮规自然也高於一切,因此刘备必须要给关羽报仇,而高欢也要给竇泰报仇,这就是选择你高欢为大哥的原因,大哥也要保护小弟。
    人总是会被权力的来源给束缚住,眾人拥戴你成为首领,那么没有足够负义的实力之前,就必须对眾人负责。因此高欢和侯景的关係,是高坐馆和侯堂主的关係,这层关係高於大丞相与侯司徒。
    所以高欢给高澄交代侯景的事情,属於是丞相给世子,从朝廷的角度说明侯司徒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可如果把黑点的事情也交代了,就属於是大哥违背帮规,將小弟卖给了朝廷,帮规置於他们高家权威之下一一如果是像刘邦这种,真正血战出来的大佬,那自然是可以的,是该负义了兄弟们。
    但高欢后期几次作战失败,已经没有这种威望,
    这也是娄昭君阻止高洋称帝的原因之一,娄昭君已经成为了“大嫂”,享受到了帮规的红利,
    而高洋不定名分,他就没有足够的名望指挥这群双红棍。
    像侯景这样的人只服大哥高欢,高欢也只是勉强驾驭,因此不服继位的高澄也很正常,就更不用说娄昭君那娘们儿了。
    他虽然死了,而且死得臭名远扬,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未尝不是名震华夏,毕竟一个侯景都能搅乱南朝,直接把梁国数十年乃至南朝数百年的根基打断,让南人没有余力和北国抗衡,这就是最优秀的战绩,甚至超过了高欢一一毕竟高王只是王,没活著称帝。
    所以侯景在齐国內部,虽然明面上大家都是骂的,但私底下,仍旧保持著这种游侠式的追捧和崇拜,你是个什么样的畜生,不重要,能打才是检验將领的唯一標准,上了战场,残忍和暴虐都是优点。
    因此高殷下令,恢復侯景的名誉,追赠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定州刺史。
    “爵號——就汉王吧,諡號烈繆。”
    这种话石破天惊,连斛律金他们都被嚇到了,新君是真胆子大啊,把侯景收回齐国臣僚体系?
    那为了抵抗侯景而战死的將士们怎么办?!
    王琳那个梁国又如何评价他们的宗主国来这一招?
    眾臣纷纷进言,直说不可,但高殷自有计议。
    首先侯景这人虽然死了,但影响力还是很大,这就是纯粹看人下菜了,高殷想要的是支持,而这样会安抚那些同情侯景的人的心情。
    其次,侯景叛乱是在高澄在位时期,这也是暗中提醒眾人,当初是高澄没能处理好侯景的问题,才会导致动乱发生,间接的贬低高澄的执政,从而衬托高洋的执政能力。
    第三,这也是千金买马骨的策略,连侯景这种逆贼败类我都能重新包容,其他人还有比他更败类的么?就好像刘邦最痛恨雍齿,但听从张良的意见,封雍齿为侯,因此诸將都觉得这傢伙都能封侯,自己的待遇肯定也不差,从而心思安定。
    这也是意味著,高殷不会和先皇一样,对勛贵们一味地打压,这就让勛贵们有所期待,从而缓释高演和娄昭君的影响力,让他们拉拢的价码更高一些,
    臣子们都是人精,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勛贵们各有打算,还真有人极力否决,也有默不作声,这就是支持了。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也对高殷的权力稳固有利,只是高归彦等征討侯景的人有所不满一一领军將军变成领军大將军,就是从高归彦征討侯景有功开始的封赏。
    “与侯景交战也是无奈之事,这是国家的不幸与损耗,卿等与其力战,功也不小,朕也不会亏待汝等。”
    得到高殷的承诺,这些与侯景作战立功的臣子才款下心来,侯景的待遇扣掉司徒和河南道大行台,只留定州刺史,爵號改为汉国公,諡號厉戾。
    暴虐无亲日厉;扶邪违正日厉;不悔前过日戾;不思顺受日戾。
    选择汉为爵號也有著讲究,侯景在南方称帝建立汉国,以这个为追諡,无异於齐国官方认可了侯哥的功绩,肯定他危害梁国主权和领土安全,分裂和顛覆萧氏帝国中央朝廷的行为,也就间接的承受了部分乱梁的功绩和责任。
    这自然会引起一些梁人的不满,但在大齐,你的意见很重要吗?你不服气吗?
    亡国奴,嘰嘰歪歪什么呢?
    甚至仔细论起来,高殷也有得说的,朕不是认可你侯景这个人,只是认可你早年为齐国立的功,所以再討厌你侯景,也要为这些功绩做出褒奖。
    侯景以一个最不体面的评价回到齐国,虽然犯过错误,出走梁国,归来仍是好同志,现在恢復其名誉,且从其族中旁支选人继承官职和俸禄,实际上也翻不起风浪,侯景的子嗣都死绝了,侯氏也因为它遭受牵连与变故,恨得要吃它的肉,如今能得到补偿,必定对新君感恩戴德。
    之后只要不大肆宣张,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件事就过去了,而高殷想要传达的政治信號也就此散播出去。
    跟新君混,连侯景都能翻身,何况是还活著且忠心耿耿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