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庙諡

    第346章 庙諡
    庙號、諡號、年號,这三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其中后世人对他们的称呼,也有著一定的规律。
    如果將中国歷史分为秦汉、唐、明清三个时期,那么秦汉的对帝王们的称呼,往往是諡號为主,如汉文帝刘恆、汉宣帝刘询,结尾都是某帝;
    唐朝开始,则以庙號为主,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到了明清,则又可以用年號来称呼皇帝们,比如洪武帝朱元璋、崇禎帝朱由检。
    庙號在西汉时期,朝廷对追加庙號的事情非常严谨和慎重,多数皇帝都没有庙號,
    “祖有功,宗有德”,有功之君才可以称呼祖,而后世的皇帝有文治之功,才可以称呼宗。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即后世的君王是继承了前代的君王的领土和地位,也就是说,后君一切的功业,都建立在先君资源的基础上,所以为了表示谦逊,以及继承者权力来源的正当性,后君即便建立了比前代还要伟大的功绩,都不会给自己上祖,最典型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老爹在宫內造人时他在外杀人,最后更是在玄武门提著兄长人头登基,但仍旧是宗而不是祖。
    所以清朝的雍正给老爹上了一个“圣祖”,就很有內涵了,因为圣就不是一个活人应该得到的功业,唐朝喜欢称呼皇帝为圣人,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皇帝的標准设定就是“转轮王”,圣这个字,
    代表的是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
    而按照中国传统的敘事逻辑,对別人的夸讚要极尽讚美,对自己的夸讚则要表现出谦虚,就算本质意思还是我很牛逼,但是在用词上还是要委婉。
    而且讚美也要在一定的范围內,如果有人夸讚朋友说跟关羽一样勇猛,那还可以说是正常范围,但要是说拳打项羽、脚踢关羽,歷史上的名將只配提鞋,高长恭也只能乖乖当男宠,那就是明夸暗讽,拱人上台当烧猪了。
    祖这个庙號给的很缺德,虽然康熙名义上是守成之君,实际上开创一统的皇帝,给个祖不过分,但他最好还是要拿个宗,否则就等於他並不是继承了前人的正统“宗嗣”,而是自己开基立业的“祖”,再加上他的老爹顺治是“世祖”,世有著世系转移的意思,而实际上清朝的情况,就是皇太极死之后,由多尔袞接班,同时继承了兄长的妻子,后面的基业,都是多尔袞打下的。
    所以这个祖字就很讽刺,明面是夸讚康熙的功业,实际上是指世系转移,太宗的子嗣继承的其实是多尔袞的新基业。
    清朝是外族入关,不懂本地的规矩,加个祖,还算是可以理解的范围內。
    但“圣”这个字就更加逆天了,歷史上的圣祖不是只有康熙,还有著好几个,比如:
    唐圣祖李耳,俗称“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高祖李渊尊为李氏皇族的先祖。
    宋圣祖赵玄朗,是財神爷、天上的神仙,届號是“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所以雍正给康熙一个圣祖,就跟“仙帝、“魔帝”、“神祖”、“道祖”一样,中二至极,讽刺的意味拉满:哎哟喂,老爹您可圣了,太圣了!谁敢说您是人啊,人哪配得上您的身份啊,您简直就是当世神仙!
    这种吹法,说是吹捧,实际上就是反向羞辱,而在官面上的逻辑,却又非常符合尊崇的道理,
    但如果让康熙知道,他一定会打死雍正这个兔患子。
    同样的道理,朱棣的太宗皇帝变为“成祖”,也是后世那个厚字辈的、年號叫做嘉靖的子孙不肖。
    原本朱棣兵变造反,从南至北,打了一场全国性的战爭,夺取了侄子的皇位,登基后极力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强自己和朱元璋的联繫,证明自己才是太祖皇帝耳提面命亲自嘱託属意的继承人,而太祖太宗万世不桃,永远不从天子七庙中撤出来,一直有冷猪肉可以吃,太祖之下,接续太宗,也是帝国正统传续的象徵。
    但太宗是配享明堂的,而朱某又想让自已的老爹住进明堂去,於是把朱棣调岗,既然不是太宗,那就不用待在明堂里了,那老爹就可以进去了,这就是朱棣变成成祖的真相,结果反倒在事实上证明了朱棣就是个反贼,是真刀真枪赶侄子下台的“开国之祖”,奉天靖难事实上就是造反。
    朱棣慷慨激昂的声明自己是朱元璋白纸黑字金口玉言瞩託的皇位继承人,结果百年后飘来后代朱厚熄的一句评价:“您演得真好啊!”
    他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后悔没传给朱高煦,世子这一脉都是什么玩意儿。
    因为西汉早年的严谨,所以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號,但諡號是有的,因此才多以諡號称呼汉至隋的皇帝,字数也不多,除了北魏、北齐,以及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之外,其他帝王多数是单字諡號,很好称呼,而秦始皇是贏政生前给自己捏的专属头衔。
    到了唐朝,事情发生了变化,起因还是李治和武则天这对夫妻。
    因为諡號是周人发明的,因此打著《周礼》旗號的北周使用的就是单諡,隋朝承袭了这一点,
    结果到了唐朝,李渊只是名义上的开国皇帝,真正的开国皇帝李世民给李渊选择的諡號是“大武”,从一开始就已经恢復了北魏与北齐的双諡体系。
    而后李治给爷爷改成了“神尧”,接著文不断往上加,渊子就变成了“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二凤好好的“文”,也被扩充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各种美諡往上堆砌,反而失去了评定的功能。
    但没办法,李治和阿武就喜欢这一套,李治自己做了“天皇大帝”,是第一个天皇,而阿武更加极端,对尊號諡號年號的追崇叠到了一个无以復加的地步,在位十五年,换了十四个年號,几乎是一年一换,后世也把这一套胡吹一气的臭毛病学了过去,导致年號和諡號都无法用来称呼唐宋的皇帝。
    赵匡胤的諡號有16个字,朱元璋是23个字,努尔哈赤更是达到了33个字的极限,想用諡號称呼这些人,得先来一段顺口溜,因此只能称呼他们的庙號,这是唯一没有被玩坏的。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感觉这样子不行,於是规定朝廷以后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一世一元,每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號,用到驾崩为止,年號的乱象才彻底止住,也因为年號贯穿了明清帝王的始终,因此可以用年號称呼他们。
    不过其中还是有著特例,比如明光宗、明睿宗、明英宗、清太宗。
    明光宗是因为他当皇帝只当了一个月,搞得明朝大臣一时难办,最后决定1621年正月到七月,
    是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一日到年底,是泰昌元年,玩的就是一个年號极限。
    明睿宗则是因为他是嘉靖帝朱厚熄的老爹,嘉靖帝觉得自己是皇帝,那他的老爹也同样是皇帝,所以强行追尊其父为睿宗;
    明英宗朱祁镇则是因为去北方留学了,回来的时候发现皇位被逆贼弟弟所占据了,之后政变復辟才重新让大明法统归於正位,因此明英宗罕见地在明朝有著两个年號。
    清太宗皇太极则是称了两次帝,一次是作为金国的皇帝,以天聪为年號,第二次则是统一了女真部落,开始图谋进军中原,因此践天子位,改国號为大清,年號为崇德,与明朝爭夺天命正统。
    諡號中的“孝”字,是一个特殊的字,因为孝是儒家文化统治天下的基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基本的要求,因此汉朝的皇帝们除了开国的刘邦、刘秀,后续的汉帝则都会加上一个“孝”字,这个諡號是通諡,都会有的,汉帝们不会被叫做什么文帝爷、武帝爷,而是叫做“孝文皇帝”、“孝武皇帝”。
    其中刘邦的庙號是最特殊的,因为彼时庙、諡系统都不严谨,实际上刘邦的全称是“汉太祖高皇帝”,只是时人称呼他为高祖,司马迁也在《史记》里这么记录,误导了后人,其实严格来说对刘邦的正確称呼,应该是汉太祖或汉高帝。
    諡號系统也在明清得到了修补,很简单,你爱怎么加好听的諡词都是你皇帝的事,但按照格式加溢,就能够让特定的字眼承担评价作用。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的諡號,就是“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前面的諡词都可以不用看,只看最后的四个字,“孝”是通諡,因此把前面的字隔开了,而倒数第三个字是“毅”,这就是真諡號,朱厚照的真正諡號是明毅帝。
    按照这个逻辑,朱元璋是明高帝,朱棣是明文帝,朱高炽是明昭帝,朱瞻基是明章帝,后两个人明显的对標汉明帝和汉章帝。
    同样的,努尔哈赤是清高帝,皇太极是清文帝,顺治是清章帝,雍正是清宪帝,乾隆的最有意思,是“清高宗”、“清纯帝”。
    对臣子来说,諡號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为臣子们也会得到朝廷的追諡,每个人当然都希望得到褒扬性的美諡。赐諡权掌握在帝王手里,这也是对追求声望名节的清高土人的巨大诱惑,朝廷也能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地调整某些臣子的名誉,只要后人努力,那先人摇身一变,就能恢復名誉,
    再次成为久经考验的好官员、朝廷的好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