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兵法

    第319章 兵法
    所有的暗流涌动,反映在水面上,就只是细细的波纹。
    高殷骑著马,去往大都督府,如今已经是九月初三,距离高洋离世,只差一月一周。
    严格来说,洋子不是病死的,虽然的確有疾病的因素。
    《北齐书》曰:“唯数饮酒,曲药成灾,因而致毙”,更多的是喝酒五石散品用过度败坏身躯,在身子被掏空的基础上,顶不住突然的压力猝死,就和普通人狂玩数日不吃不睡然后出门突然猝死一样,只是洋子这种状態持续了数年,机率远远比普通人高,猝死几乎是必然。
    其次,他也不一定是猝死的。就如同高演在遗詔里说的,“婴此暴疾”,实际上高演主要死因还是骑马摔伤,伤势连带著併发症,让高演没撑多久。
    出於为尊者讳和掩盖真相的自的,史书许多地方其实是不会明言真实情况的,例如光看《三国志》的魏书,很难看得出来曹髦是被当街刺杀的,只记录了“高贵乡公卒”。
    再结合歷史上那些被记载为暴崩的人: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忧怖,暴崩”,“民间由是不附何氏”,实际上就是被何氏杀死的;
    还有密詔尔朱荣入京支援的北魏孝明帝元翊,“太后谋帝—帝暴殆”
    元翊是被生母毒死,“及帝暴崩,荣遂入洛”。
    还有汉宣帝刘询的皇后许平君,“许后暴崩”,以及唐中宗季显“中宗暴崩”,都是被人下毒害死。
    最典型的还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对张贵人开玩笑,说年纪大了又没孩子,
    明天废了她,张贵人遂起杀心,“使婢以被蒙帝面,弒之,重赂左右,云因魔暴崩”。
    暴这个字放在帝王身上,就很有一些被阴谋害死的意思。
    回到北齐,再看看《北齐书》的记载,高湛高演都是崩,唯独高洋多了一个暴字,是“暴崩”。
    欧洲有一个占星师,预言自已將死,但等死期到了,却没有任何死亡的徵召,如果他活过当日,那就说明他的占下不准確。
    於是他虽然不想死,但仍是在那一天自尽,以完成自己的预言。
    因此清晰明確的死期预言,反过来理解,其实就是犯罪预告。
    此前高洋清楚知道自己死期是十年十月十日的段子,哪有帝王会这样说话的?
    这只能折射出一个意思:有人清晰的知道高洋何时会死去。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高洋在十月十日这一天,被人杀害了,因为他日常就是这样子,加上杀害他的人以及继承者都有著权柄,可以掩盖住真相,所以他的死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同时所有人都期盼著他死,不会对此深究。
    史家知道一些隱晦的內幕,但碍於皇家威严,不能明说,因此在歷史的疑云理下了些许线索。
    高殷倒是有幸,亲眼见证这一幕,按理来说歷史改变如此之多,高洋应该不会稳稳死在十月十日这天,即便有,自己带徐之才等名医陪护高洋左右,出事即刻医治,应该也能延缓他一些时日。
    若是刺杀之前绍仁死亡,就引来如此剧烈的反弹,如果未能成功,那高洋肯定会下杀手,不死不休了。
    而若是高洋真的被害死,自己也有足够的力量登基,只是没有父皇遮头,可能弹压不住勛贵,最后鱼死网破。
    也许被嚇破胆,也许娄昭君自己还有一条命,觉得还能搏一搏。所以要看她还有没有胆子,继续搞这一套。
    大都督府的事务其实没有什么需要额外处理的,眾將都是良將,前途也属光明,正处於一个新兴势力的上升期,因而对高殷极为忠诚,就连薛孤延这样的国家高级干部,都已经常驻在大都督府中,帮助收编京畿府的鲜卑兵。
    其实鲜卑兵对臣服汉人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毕竟从东魏时期,就已经被汉人大丞相高王管著了,他们里面也有许多是从洛阳来的,汉化已久,对汉人的抵抗力不会特別强。
    何况高殷的打算是製造出一个齐族,作为取代汉族的新民族共同体,那么有必要提高一些原先汉族的存在感,並让鲜卑人认可汉族,因此京畿府和大都督府都是《三国演义》等书籍影响最重的地方。
    日常的各项事务,训练加入了模擬对战,双方对歷史上的战爭情势进行模擬,包括了诸侯討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经典战役,並且设立了对应的旗帜,给够了土兵们充足的代入感一一他们可真是土兵来看。
    《三国演义》的潜力还没有挖掘完毕,对於普通人来说,它只是一本故事书,听个乐,但对於將领们,特別是那些没有文化的底层土兵,它不亚於一本兵书,对有知识的高层將领而言,同样是越扒越有:
    曹操爱断粮,如何断?如何根据地形,准確地找到对方的粮道?这就涉及到了地理形势的探索与分析。
    甘寧劫营,到底是怎么劫的?如何打探敌军的营地,又躲开敌军的游骑探子,在敌军没反应过来之前,冲入营帐中?即便进入营帐,只有一百人,如何迅速闹出动静,营造出大军攻袭之势,迅速破坏敌军的建制、组织以及抵抗心理?
    诸如此类的分析,是一般的故事票友想像不到、也不会去细究的,但对士兵和將领来说,则满满都是细节,如何实现、预防,在对故事情节的討论中被加深。
    越是分析,他们就越是感慨太子的智谋深远无,能想出这么多精妙的情节,栩栩如生,仿佛亲临战场数十年,对转世之说逐渐深信不疑。
    军队中產生了浓厚的三国风,忠君爱国、匡扶汉室的精神,也就无形的被埋入到了他们的骨髓里。
    在这种氛围下,正適合发展组织文化和精神,高殷下令,以清华为名,设立“清华军校”,他本人自然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任校长,以《孙子兵法》为主骨,按照篇名设立了“十三课”,选择优秀的將领与文林馆的文臣协作,编写每一课的军事理论和教案。
    这可是名留青史的大事,意味著以后自己在齐国的军事史上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少齐国未来的军人,多少都会继承自己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思想。
    在被高殷提醒过这一点后,有军將踊跃参与,他们中间不乏有人想要藏私,
    但更多人想的是最淳朴的利益:跟著太子打胜仗,齐国这么强,早晚能一统天下。
    以汉朝来看待,统一之后至少能平静数百年,即便是晋朝这样,也有个十年安生,哪怕最后只统一了一个北方,只要不是跟前秦一样猛送,那也能看齐前朝北魏,稳稳立国数十年之久。
    到时候天下太平,自己又总有衰老之时,不及早拿这些出来变现,难道等老了再换富贵?
    更何况,现在自己参与写书和教课,不仅能和世家一样,未来也许能將整个家族转舱为经学世家,而且若是二三十年后真的有变故,那现在提前拓展一些人脉,也是好事,没准未来和自己对垒的就是学生们,好劝降、也好投降。
    即便没有这种事,现在参与的將领也能自动成为更紧密的团体,更不要说太子还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大家都不是傻子,看得出利益所在。
    为了那一点家族兵法的辛秘,错过做大的机会,那还不如別当兵打仗了,回家种由,这样是最安全的,根本没人知道你家有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