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邓艾

    第67章 邓艾
    不仅如此,即便拋去政治意义上的考量,让王琳的天启政权取代萧警的大定政权,对双方都有好处。
    萧警被赶出襄阳,守著一个破败的江陵,有周国的驻军,萧警的西梁国才能维繫。
    哪怕王琳的天启政权日后与齐国反目,也是一个主权国家,总比现在让萧警给周国当守护犬好。
    这个建议非常不错,至少齐国从中看到了可以图谋的东西,虽然得到好处最多的是王琳,但大家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只要能削弱周、陈,就有施行的价值。
    然而高洋並不打算实施。
    一是因为他的身体不如以往,主持这样的战略力不从心,放权给其他人,高洋又不能相信,难保不会被弟弟们或鲜卑人渗透:
    二是因为他在南边伤透了心,南朝局势复杂,三年前的惨败折损了大部分汉人军力,下意识地不想再重蹈覆辙。
    “使者舟车劳顿,远来辛苦,还先去驛馆安歇。”
    高洋对高殷私语,隨后嘱附近侍来到孙场身边宣布,孙场连忙起身称谢。
    求援之事不可著急,毕竟兵事凶险,即便按孙场所说,只是发起伴攻吸引周国的注意力,但谁也说不好会变成什么样,当年高欢和宇文泰交战的起因也不过是些微小之事,然而打起来了,就会愈发上头,最终演变成大战。
    因此没有当场被拒,孙场已经感到满意,作为王琳使者,他在场也不好让齐国君臣商议,所以欣然告退。
    “眾卿以为如何?”
    高洋发问下去,臣子们的议论渐息,转而用眼神交换最后的心意,太保第一个站出来:“臣以为不可。”
    太保贺拔仁是贺拔岳的同族,永熙二年,孝武帝元修密令贺拔岳除掉高欢,
    於是贺拔岳开始组建关陇集团,让后来的宇文泰有了继承的遗產。
    而贺拔仁不知道是没跟上族人的步伐,还是真就喜欢高欢,总之他留在东魏,为高欢东征西討,以功勋授太保。
    高归彦、贺拔仁、斛律金,对这三人的言论,高殷听得极为认真,因为他们三人都是高演政变时的支持者。
    “早年与西国交战,都没能消灭他们,还让国家损失惨重,现在还在晋阳休养元气。现在为了几个南人,就要放弃稳重而轻率出兵,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贺拔仁说著,抬起头来看向同僚们:“如果南国还完整,可能敌得过宇文,
    但绝对敌不过我们大齐!现在它四分五裂,不正是侯景率千兵乾的吗?”
    侯景是东魏阵营中排名前三的將领,此前也是他们的同僚,贺拔仁暗搓搓地为齐国武將们贴金。
    “何况前年与陈国交战,我国未能尽全功,暂时还是不要干涉南人的事情为好。”
    说著,贺拔仁问向可朱浑道元:“太傅怎么想?”
    贺拔仁的发言得到了许多武官的支持,南方水土与北方不同,光是雨水就比北方多许多,习惯了乾燥气候的北人不习惯,因此他们极为抗拒前往南方作战。
    与周国交锋,他们同样牴触,现在普阳的上层已经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了半辈子天下,正是享受的时候,再丟下酒杯和美人,拿起武器和周国作战,
    他们心里还真不乐意。
    可朱浑道元心里也觉得贺拔仁的想法没错,按理来说该表態支持的,可他与儿子天和都被天保帝纳入了辅佐高殷的班子,这是天保帝私下给过的暗示。
    段氏姑且不谈,解律氏太过张扬,贺拔氏与尔朱氏的力量也令人担忧,这些都是天保帝要剷除的对象,而解决他们后,也不会说杀死全部鲜卑勛贵,总要有一些人留下来,就是他们可朱浑了。
    所以可朱浑道元不想在明面上拂了天子的面子,那就要等天子发表意见,自已才能附和,所以对贺拔仁的问题含糊其辞:“两国毕竟良交,不可骤拒,先看是否对我国有利。”
    中肯的废话。
    贺拔仁和高湛都在心中吐槽了同样的话,高洋转头看向高殷:“你有什么想法??”
    高洋其实也倾向於贺拔仁的说法,之前建康一败损失太过惨重,他被打出了心理阴影,而今再没有队伍去帮助王琳。
    只是今天要给高殷表现的机会,不然高洋就会直接採纳贺拔仁的意见。
    “臣恰好有一策。”
    高湛眼皮狂跳,太子说是恰好,从一旁近侍的怀里取出一份奏章,明显是早有准备。
    “臣与前临漳令议过了,可仿魏时名將邓艾在江淮屯田。”
    曹魏正始元年,魏廷打算在扬州、豫州开荒垦田积蓄粮谷,让邓艾到寿春一带做实地调查。
    “当时曹魏三方平定,主要战事聚集於淮南,每次魏军出征,负责战斗的士兵只有一半,转运军粮的士兵占另一半,功费达到巨亿。因此邓艾令四万人且田且守,並多挖河渠增加灌溉,开通漕运,出去开支成本,每年可获五百万斛作为军费。”
    这个数据,让贺拔仁等人吃了一惊。即便汉末与现在的衡量单位已经改变许多,但也不会掉得太多,曹魏可以得五百万斛,他们齐国得两百万石並不过分前提是邓艾没吹牛,还有他们屯田的力度与曹魏相同。
    打仗,本质上打的就是钱粮,周国一开始弱小,就是因为他们的人口少,所以能够生產的钱粮也就少。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邓艾在《济河论》中的策略,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產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
    “军屯既起,就能吸揽南方流民,重新组建军队,为了保护国家的粮食,他们也会拼尽全力与来犯之敌作战,国家军资粮食又有了储备,淮南將成为我国稳定的產量地,为国家提供源源不绝的粮食。”
    高殷在奏章中,选择了石鱉、督亢陂等地作为屯由区,同时在河內一带也设置怀义等屯由区。
    当初邓艾就利用天然地形沿线筑堰,从盱眙山区引水至老子山下,与破釜涧湖水匯合,又经富陵河与富陵湖相通,形成了一个六十公里的白水塘大水库,又在四周挖掘了三百里的水渠,灌溉开垦出万顷农田,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出现了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繁荣富庶景象。
    而邓艾又在白水塘东侧两公里兴起一座土城,就是如今的石鱉。
    此后东晋、南齐都在平阳石鱉修建军屯水库,田稻丰饶,哪怕是歷史上仅仅掌权四个月的原主,听从尚书左丞苏珍芝的建议修治屯由,一年也能收穫稻米近百万石,供应北方边境的粮食也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