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法经

    第64章 法经
    高睿本官侍中,为正三品之班,但他是宗室郡王,因此同样位列最前排,除了近侧的重臣宗室们,其他官员看不得他的表情,只能对著他的背影嘆服与敬仰。
    此刻他春风得意,虽然憔悴的面容掛著硕大的黑眼圈,但嘴角几乎要咧到天边去。
    太子找他商议齐律时,他是打算拒绝的,虽然他早有此意,但大都督府事务繁多,没工夫多做一项无用功。
    制定律法不是朝夕之功,要深切地体察国情才能得出结论,否则不是束之高阁的圣人之言,就是官吏钻营取利、逼杀民人的利刃。
    而且说句难听的心里话,高睿觉得只要高洋还活著,定再好的刑律也没用。
    所以他看见太子制订的《齐律》时,一时没回过味来,还想劝说太子。
    可他的双眼见到上面的文字,便挪不开了,双手忍不住捧起律法,逐字逐句细细研读起来。“太子天人也?!”
    待通篇看完,高睿不禁交口称讚,脸上满是崇拜之色:“此律条理清晰,赏罚分明,既承魏朝旧制的精髓,又结合当下国情有所革新,若真能实行,实是我朝幸事!”
    高睿是个懂行的,这些律法条文每一条都订入了他心里,简直就是他理想中的国法。
    这是当然的,因为这些齐律,都是他在七年后亲自过手制订的。
    “叔父別忙著高兴,这还只是齐律的一部分,我之后还打算继续修订,只是让你看个框架,方向有误就调节。”
    “怎会有误!”
    高睿仔细翻看,虽然没有特別细致,但初擬的几项法条已勾勒出蓝图,给高睿的头脑注入了新的思路。
    他对高殷深自佩服,再无疑虑,当日饭也不用,和高殷彻谈定律之事,搞的高殷差点回不去东宫,连带一起挨饿。若不是高殷还要找稽哗商议屯田政策、极力摆脱,高睿怕不是要让他在大都督府住下,和他聊完再走。
    第二日来时他特意问过值班吏员,高睿昨日还真未回府,烛光在长史房內彻夜未熄。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具人,就像一把兵刃,不管正邪,谁贏他就帮谁。
    战国李的《法经》是中国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虽然以往也有眾多律法,
    但流传下来的封建刑法典,其结构都是以《法经》为蓝本而发展的。
    法经有六篇,汉朝扩为九篇,曹魏时期进行了改革,制定出《新律》十八篇,晋朝再扩为二十篇。
    汉朝时期扩充了太多条文,导致律文烦广,事比眾多,离本依末,造成了混乱,东汉末年的各种乱象,也都有汉律的一部分影响。
    所以普朝虽然篇目多了,但內容却精简了许多,比汉律减少了四千条,在篇章设置上更精细全面,普后无论南北,篇目都为二十篇。
    到如今的周齐,齐国在这方面完胜周国,甚至能说完胜此前所有朝代,歷史上的北齐將篇目省並十二篇,同时与《刑名》、《法例》合为《名例律》一篇,
    冠於律首,进一步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和地位。此后歷朝歷代,其法典的首篇均为《名例律》。
    而高殷所作齐律之所以有十五篇,是因为十二篇的齐律仍有瑕疵。
    齐律製成后,还有一些不能確定成法令的情况,高睿制定成《权令》二卷。
    后来平秦王高归彦谋反,但尷尬的事法律上没有正式判他罪的条文,所以又制定了《別条权格》,专为此种情况而设。
    所以北齐一朝完整的律令,那就是十五篇。
    北周在这方面的改革,就不尽人意了,周国的《大律》在《北魏律》的基础上扩充为二十五篇,条文比《北齐律》多了近六百条,隋书对《大律》的评价是“大略滋章,条流苛密,比之齐法,烦而不要”,唐人是懂捧一踩一的。
    高洋打起精神强看,遇到不懂的直接发问,高殷一一解答,偶然警见高睿跃跃欲试的模样,便也让他靠前答话。
    高睿大喜,眾臣听著他慷慨陈词,高洋还时不时问向下面的臣子,无人能有异议,这场面,倒真有了些明君贤臣同治江山的意思。
    后世所谓的“十恶不赦”,就是十种为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一反逆,二谋大逆,三叛,四降,五恶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义,十內乱,这十恶古已有之,都是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严重犯罪,符合统治者的专制需要,因此它与儒家伦理纲常礼教的相性非常好,两者融会贯通,在制度层面將儒家法律化。
    將十慈在法律条文上规范化也是自北齐律始,这会进一步强化汉儒对齐国的影响力,所以它必然能得到汉族土人的支持,哪怕高殷只是一个普通臣子,光是这份奏疏就足以进入齐国循吏传,何况他是太子,身份的尊贵更增幅了他所获取的影响力。
    除了王晞,还有些许汉臣支持高演,可这时他们却起了別样心思,觉得似乎支持太子也不错。
    因为高演的地位,一部分来源於皇弟关係,另一部分就是政务处理能力,原先的高殷无法成熟地处理政务,所以高洋才会让高演负责一部分,不仅高洋本人的葬礼由高演住持,且高殷继位后授任高演为太傅、录尚书,朝中政事都由高演决断。
    如果高殷本人的政务能力强过高演,就不需要如此倚仗。
    而政务无过於法,高殷这一手《齐律》,直接削砍掉了高演的一大政治意义,既自己不需要常山王叔辅佐,也能处理好国家政务,有这位王叔只是锦上添,不是雪中送炭,二者的分量不一样。
    这可是在政务方面对高演本人进行的降维打击。
    高演心中升腾起深深的恐惧,似乎站立的砖板正片片碎裂,自己將要掉到那无底深渊去。
    於是高演踏前一步,走出这片惊扰:
    “此律条举一纲而张万目,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非得是太子这样的天纵睿才,才可作之!律之诸款,咸显殿下安邦定国之卓识,恤民济世之仁怀!”
    高演拍了彩虹屁,其他臣子也不甘落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高殷还从未在朝堂这样的正式场合,以才能受到这么多的礼讚。
    高洋面上显出笑容,作为对比,当事人高殷仍是沉稳的模样,这画面也落到不少有心人的眼中,心想太子温裕实不是假说,还真有些君王的风度,心中涌出对太子的好感。
    见高演还有话要说,高洋抬手制止奉承,高演便继续道:“不知太子与赵郡王所制齐律,已有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