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真希望你一直这么硬气

    第622章 真希望你一直这么硬气
    11月下旬,许青舟的办公室,
    “老赵,老郑,你们就按照这两个方案推进实验,有什么问题和我沟通。”
    赵升文点点头,合上笔记本,忍不住感嘆:“终於弄出来两份还算看得过去的方案了。”
    “坦白来讲,这两个方案都还有不足的地方。”
    郑旭皱眉,有些不甘心。
    许青舟给两个教授倒茶,笑著说道:“科研实验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非执行既定程序,叠代优化逼近真相,將问题转化为创新契机,从某种角度上说,比完美的方案更有意思。”
    “哈哈哈,有道理,老郑,真正完美的方案是没有的。”
    赵升文笑呵呵地附和。
    “是啊,这点上是我执了。”
    郑旭也是笑著,顿了顿,分享自己的消息:“我听说米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发新型压制工艺,使硫化物固態电解质孔隙率趋近0%,室温电导率提升1000倍。”
    “我也看到这个消息。”
    赵升文缓缓说道:“这对於固態电池而言是一个突破,远超目前的同期实验。”
    “国內这一块,应该也有不少的进展。”许青舟猜测,世界各地都在加速科技进程,夏国这边应该同样有突破。
    “比亚蒂那边,好像有点动作。”赵升文以前就做过电池的实验,在这方面人脉相当广。
    工”
    “能源方面的竞爭很激烈啊,各个国家都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我有个老朋友,现在都跑去搞可控核聚变了。”
    “我们研究所的目標是能源,绕不开核聚变这一块,早晚的事情。”
    “哈哈,没错。”
    三人閒聊了一会儿,喝完茶,郑旭和赵升文拿著手中的方案回去安排工作。
    诺大的办公室就剩下许青舟一个人。
    “呼~”
    许青舟端了茶站在窗前放鬆心神。
    他和赵升文这两个负责人连续忙了三天,终於把两个方案全部都搞出来,正如郑旭说的,这两个方案都还有不少缺陷,但作为研究所的掌舱人,总不能死磕到自己觉得完美了再开始实验吧。
    对於研究所而言,所需要的是在有限资源下最大化科学產出,而非追求虚无的“完美”。
    昨晚的一场秋雨又把气温拉低几度,寒冷的空气从窗户缝隙钻进来。
    “再过几天,说不定该下雪了。”
    许青舟的视线落到了远处的草坪上,风雨过后,银杏树的树叶落满草地,已经能看到光禿禿的枝丫。
    秋景基本结束,即將进入初冬。
    他倒是有些恍起来,他和宋校是夏天回国的,转眼就已经11月份,就好像中间被人偷走了几个月,直接从盛夏过渡到深秋。
    叮叮~
    桌上的手机响起一系列的消息提示。
    他都不用看就知道是宋校发来的,只有这妮子会对他进行消息轰炸。
    许青舟喝了口茶,转身回到自己办公桌前,果然是宋瑶的消息。
    今天宋瑶去京大那边找李岱月,討论课题项目,现在正和韩诗宜在外边喝咖啡,给他拍了好些糕点的照片。
    许青舟打字:“你不是减肥吗?”
    前几天还在吃草呢。
    宋瑶:“减肥是为了更好的吃东西。”
    许青舟:“真希望你一直这么硬气。”
    和宋瑶瞎扯了几分钟,许青舟也放下手机准备做正事。
    从桌角翻出了超对称函数理论的手稿,这几天脑子里全都是物理公式和各种化学反应,刚好做点数学计算放鬆脑子。
    事实正如许青舟预料,一旦开始实验,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11月21日。
    正极材料改性方面,许青舟预想的是构建高效吸附-催化协同体系,前面的lif/g0复合层就属於其中一项,实现物理阻隔和化学锚定双重作用。
    郑旭小组负责的是多元素掺杂和梯度设计。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钢渣中fe、si、ca等多元素梯度掺杂,形成表面高熵区,即ca2+抑制na+/
    空位有序转变。
    “ai3+与f-共掺杂时易形成aif沉淀,这点我已经让张三做个模型,目前遇到的最大阻碍,高熵材料中离子迁移路径受阻,界面阻抗高。”
    实验室中,郑旭和许青舟匯报情况。
    “这还多亏了所里的设备比较新,球差校正tem能进行纳米级梯度界面的观察,不然我们会遇到更多问题。”
    郑旭有些感慨。
    “0.1mnaci溶液电导率为5.65x102s/m,而0.002m时降至0.098s/m...“
    许青舟望著电镜里的样本图,同时问:“你有什么想法?”
    郑旭沉声说:“我想试试复合电解质设计,就是和你上次提出来的lif/go人工sei层相结合,
    看能不能降低界面阻抗。”
    许青舟略微思索,点点头,又问:“再利用梯度孔隙结构优化离子传输路径?”
    “好办法...我再根据你这个思路研究一下。”郑旭回答。
    现场看完样本情况,许青舟也不打算继续待下去,“我先把数据带回去,看有没有其他解决对离子迁移路径受阻,界面阻抗高问题的方案。”
    郑旭点头,顿了顿,说道:“我们小组有两个课题申请,我看过,挺有意思的..:”
    许青舟笑著:“让他们走正常程序申报课题就行了。”
    虽然团队项目很忙,但许青舟还是很支持搞自主项目。
    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实施效率,同时还能激发研究员们的创新潜力。
    因此,研究所现在的模式,在资源允许且不衝突的前提下,开放自主课题申报,允许研究员70%时间投入团队课题,30%用於自主探索性研究。
    当然,除了另行商量,研究员在研究所內做出的成果专利是属於研究所的,这点没什么爭议,
    和大学体制一样和世界其他研究所实行一样的准则,而研究员有论文署名、专利分成或者研究所的奖金。
    这对於大多数研究员而言已经足够了。
    论文,是晋升与考核的“硬通货”,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就是为了能有几篇自己署名的文章嘛“好,我让他们把申请材料交上去。”
    郑旭说。
    离子迁移路径受阻和界面阻抗高是大问题,材料的性能就这样,他们小组目前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他对许青舟莫名地有信心。
    可能,这位年仅23岁的青年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震撼。
    许青舟回到办公室也没浪费时间,抽出稿纸进行电导率和电阻率的计算。
    这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进行交流阻抗谱解析,这期间就涉及各种建模和复数阻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