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教授大脑自带LaTeX渲染引擎

    第586章 教授大脑自带latex渲染引擎
    研討室。
    王思冬给仁人添了些茶水,又默默地退出去。
    “还需要做一个d0s(態密度)分析,表面態导致co的d带中心上移(-3.2ev→-2.8
    ev),增强与s的p轨道杂化,加速电子转移...”
    青年拿著笔,说话之间在白板写下一连串公式,在他身后,两个看著年长许多的男人像是听课一样,时不时地点头或者提出几个疑惑。
    “这第一个方案我就说这么多,你们可以下来召开组会研究,集思广益。”
    许青舟停下。
    “行。”柴恆点点头,已经把许青舟说的细节记下来。
    许青舟坐下,喝了口茶,低头望著自己的笔记本,他和两个人討论的时候倒是冒出些新思路,继续说:“第二个方向:自旋极化与d带中心调控。”
    郑旭证了愜,有些不確定地说道:“这是...量子力学?”
    “没错。”
    许青舟笑著拿起笔,“fe-n4催化剂的自旋极化提供自旋电子,减少反键轨道占据,
    削弱s-s键强度...”
    如果没记错的话是2032的样子,当时夏国科学院开发用於月球探测的自旋传感器,其中就用到了这种技术,
    並且还能用在磁共振成像上,使得自旋极化磁共振成像系统灵敏度比之前提升了10倍他当时参加了技术报告会,挺感兴趣,打算引用到量子计算的量子比特操控和自旋量子纠缠传输上面。
    用这个技术,通过原子级电子態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传统材料性能极限。
    郑旭和柴恆相视一眼,都看出对方眼中的吃惊,在许青舟来之前,他们已经查阅无数资料,还是第一次听说这鬼东西。
    而且,听起来很管用的样子。
    柴恆还是忍不住问道:“教授,您早就料到我们会出现这个问题了?”
    “我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提前知道。”许青舟哑然失笑。
    “所以,这是您现在才想到的?”
    “有问题?”
    “没...没问题。”
    柴恆觉得有点头皮发麻,他们刚才连上个问题都还没想明白,许教授就已经考虑到这里了?
    许青舟当然知道柴恆在感嘆什么。
    他前世能拿到诺奖,毫无疑问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很多知识基本上看过一遍就深深刻在脑海里边。
    重生过后,脑子更是强得可怕。
    如果说普通人大脑的运算速度是0.5频,天才是1频,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是2频,
    他上辈子的运转速度是4频,那现在至少是12频,属於代际碾压。
    他直接和两人说自旋极化与d带中心调控技术的细节。
    【採用fe-n4单原子催化剂,將fe原子锚定在n掺杂石墨烯骨架中,形成稳定的fe-n4
    配位结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中午2点。
    许青舟宣布散会,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剩下需要郑旭他们自己去完善,尤其是自旋极化与d带中心调控技术,搞出来之后交给零点科技的专利部申请专利。
    这属於实验室的常规操作,完成技术可行性验证后,提交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保护基础技术框架。
    很快,研討室仅仅剩下郑旭和柴恆在处理整个上午的资料。
    柴恆望著成堆的手稿,有些晞嘘地说道:“我都怀疑教授大脑自带latex渲染引擎。”
    他自翊是天才人物,可在许青舟面前...现在可算体会到导师掛在嘴边那句话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难。
    就比如刚才討论里,他都还考虑计算过程呢,许青舟已经把计算结果写出来,公理跃迁到结论.看得他一脸茫然。
    幸好,郑组长似乎和他一样。
    “在许教授手下干活压力好大啊。”
    扑面而来的学术压迫感。
    “习惯就好。”
    郑旭突然想到了赵升文给他说的那句话。
    压力归压力,但...他心中不由笑起来,当初的选择是没错的。
    许青舟去食堂吃了个饭,也回到自己办公室,靠在椅子上揉了揉太阳穴,脑袋高速运转了数个小时,一坐下疲惫感涌上来。
    他和郑旭他们详细推算了两种方案,凝聚態和量子力学方面內容,数学上可行,接下来就看实验了。
    右侧的桌上,还有两份赵升文小组的实验数据报告。
    “別说,还真有点曾经主持工程的感觉了。”
    许青舟晃动著滑动椅子。
    桌面,除了实验数据,还有王思冬送来的国际电池领域的发展报告。
    竞爭激烈,甚至惨烈,世界各大实验室都在爭分夺秒,官方也开始不断放出扶持政策一旦失去先机,就意味著得面临技术壁垒,再想弯道超车就晚了。
    其实,商业化的鋰离子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在未来几年內就会接近理论数值,面临性能天板,更高效的能源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固態电池自然而然地成为下一代电池的首选。
    儘管大半实验室都在做固態电池,但鋰硫电池极高的能量密度和理论比容量还是进入了部分实验室的视线,例如选择进行技术融合,硫正极+固態电解质,比直接做鋰硫电池难度小点,算是它的低配版。
    但.:.在许青舟看来算是结合了固態电池和鋰硫电池的缺点。
    “鋰枝晶,穿梭效应,鋰硫电池,研究所在整个电池领域还算独树一帜...这才是掛逼该做的事情,小孩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
    准確来说,许青舟有面对失败的底气,脑子里那么多技术,隨便拿出点就能变现。
    同时,无论是做固態电池还是鋰离子电池,或者鋰硫电池的课题组,大部分都在研究一个东西一一隔膜。
    这东西作为鋰硫电池的关键內层组件,处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是抑制多硫化物穿梭的重要屏障,已经成为目前各大研究结构重点攻克的领域。
    总体来说,电池领域的研究基本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许青舟他们的研究方向不同,直接从材料入手,把重点放在硫正极材料改性,电解液等等最基本的组成上。
    “就能源而言,核聚变能源仍然是已知信息框架內的终极能源...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