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你看我像缺sci的人吗

    第358章 你看我像缺sci的人吗
    回到京都,许青舟和宋瑶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一个去图书馆自习,另外一个则是去找李岱月报到。
    虽然说放了10天假期,但宋瑶这边仍然有任务,在做基于情绪向量的隐半马尔可夫模型股市拐点预测方法。
    假期已经完成一部分内容,今天打算去给李岱月看看。
    日子一天天过去,许青舟有条不紊地推荐计算,但依旧没他想象的顺利,直到10月份,模型依旧没有搞定。
    ab效应和量子纠缠毕竟是描述两种物理现象的概念。
    想联系起来相当困难。
    许青舟把纠缠熵的问题搞定,相位调制函数又出问题,将相位调制函数解决,非局域性就导致了更加复杂的因果结构
    一山接一山,一险接一险。
    于是乎,他搞几天ab效应,没思路就去琢磨局部光滑性猜想的问题。
    9月16日,许青舟就接到郭子扬的电话。
    经过4个多月的奋斗,到9月16号,郭子扬主持的项目已经接近尾声,就打电话来问许青舟关于那篇关于ipc论文投稿的事儿。
    空教室里,许青舟目光从稿纸上移开,看向窗外放松视线,说:“跟着你们投吧。”
    “啊?你这篇论文跟着我们投核心,是不是有些草率了,听老师说,投个1区sci没什么问题。”
    许青舟摇了摇头:“没时间翻译了,就这样吧。”
    “这可是一篇1区的sci,你确定?”郭子扬问道。
    以前听许青舟说又发了几篇sci,当时还没那么大的感触,可等自己开始搞项目,准备论文了,他才发现这东西真tm的难。
    他们小组拿命肝了四个多月,搞出来的东西就勉强有机会上核心刊。
    “我好像不缺sci的样子。”许青舟打着哈哈说。
    “.”
    郭子扬沉默了。靠,以前怎么没发现这家伙这么装逼?
    许青舟确实懒得弄这东西,光是摆在眼前的两个问题已经足够让他头疼了。
    哪能再分出精力去翻译ipc论文。
    对许青舟而言,发表sci简直不要太简单,只要想水,有的是办法。
    就比如ipc这论文。
    按照老办法搞研究可以发一篇,现在这个改进后的模型又可以发一篇,两篇对比一下,系统性地阐述差异,第三篇就出来了。
    再或者,把里边基于障碍的增广拉格朗日迭代模型,用预条件共轭梯度(pcg)替代了直接法来求解子线性系统的这部分内容单独提出来,还能再搞一篇出来。
    不过,这些意义不大。
    他又不用水论文数量应付审核。
    郭子扬:“行吧,那我把它跟我们的放一起了。”
    “行,不说了,忙呢。”
    两人都很忙,说完正事就挂断电话。
    空教室里。
    “呼~”
    许青舟吐了口气,望着稿纸上的算式,不由揉了揉太阳穴。
    利用该有限重迭性质,在不计快速衰减项的情形下,现在可以回归(5.13)的证明,在相差一可忽略项的意义下,仅需证明如下不等式:
    再然后,就搞不动了。
    许青舟盯着不等式看了半响,摇摇头,不挣扎了,发消息问宋瑶:“晚上去跑步?”
    跟着宋瑶锻炼久了,他发现跑步这东西好像也会上瘾,忙个几天就想去出出汗。
    隔了一会儿。
    宋瑶:“许老师,你终于长大了,我很欣慰。”
    许青舟:“菜刀.jpg。”
    宋瑶:“我这边要6点才能结束,我们7点去操场。”
    教室里又来了几个人,看样子是来自习的。
    大一新生入校,对学校还怀着憧憬,并且还保持着学习的冲劲儿,或者说对图书馆有种莫名的向往,再加上新涌入的考研大军,导致图书馆座位紧缺。
    许青舟这段时间都是找的空教室。
    “靠,换脑子了。”
    心中说着,他又把ab效应的计算手稿取出来。
    郭子扬这边已经把项目收尾,去指导老师张荣轩的办公室。
    张荣轩检查着结题资料,突然愣了下,“全部投《软件学报》?”
    “对。”郭子扬点头。
    “这篇《关于图形学与接触力学领域中ipc的建模改进》也投《软件学报》.,你没和许青舟说,完全可以拿去投靠前的1区吗?”
    郭子扬挠了挠脑袋,“我说了,但他最近比较忙,没时间翻译。而且,他还说,自己不缺这篇1区。”
    “.”
    不缺1区论文.
    这小子还真狂啊,别说学生了,现在就算是某些教授都投不到。
    望着张荣轩复杂表情,郭子扬心中叹了口气,这种装二手逼的感觉,好像也不错。
    张荣轩摆了摆手,也尊重许青舟的选择,“东西我都看过,没什么问题,去投吧。”
    郭子扬没浪费时间,回去之后把三篇论文全部投掉。
    第二天,《软件学报》编辑部。
    杨鸿彬正在检查投稿,同时和隔壁的同事贾文宇聊天,“本科生,弹性体接触仿真,有难度啊,本科生基本搞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等等,通讯作者,张荣轩?”
    杨鸿彬本来想放在后面慢慢看,突然注意到通讯作者的名字,“这是老张带的本科生哎。”
    贾文宇看了看,笑着说道:“这家伙倒是闲,居然跑去指导本科生了。”
    杨鸿彬也是笑着,但在看到张荣轩的名字之后,倒是认真了很多,把三篇论文扫了一遍。
    他的目光落到的最后一篇上,“我好像看到个奇怪的东西,ipc模型改进,第一作者,许青舟,名字有点熟悉。”
    “京大许青舟?”贾文宇凑过来。
    “好像还真是。”
    杨鸿彬点开论文,想看看这个数学专业的人有什么高见。
    “似乎.有点东西啊。”贾文宇同样在认真看论文。
    很快,两人表情逐渐严肃起来,紧紧盯着屏幕。
    “以增广拉格朗日迭代模型为基础,跳过了稀疏矩阵模式的计算,这模型写得牛逼啊。”
    “不愧是搞数学的,矩阵运算也搞得相当完美。”
    “运算速度比之前高了70倍的计算效率!”
    “这东西应该可以算作是近年来图形学与接触力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了吧。”
    “绝对算是。”
    (本章完)